走进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什花道乡大草场,苜蓿、燕麦织成望不到边的绿毯,吸引行人不时驻足。满眼的绿色让人无法相信脚下曾经是一片盐碱地。
这片草场是吉运农牧业公司的牧草基地,公司自养的近万头高端肉牛就是吃这里的牧草。“别小看这些牛,它们可是‘快乐牛’,四季都能吃到青草。”吉运农牧业公司总经理郑海峰说。
两年前,从什花道乡走出来的创业者郑海峰利用通榆县异地扶贫搬迁政策,集中流转了21万亩土地,搞起大牧场,做了“放牛郎”。
包下这片盐碱地后,郑海峰对土壤进行了集中改良,实行全自动机械化管理。他种下的苜蓿草适应这里的土壤,不仅对盐碱地治理有益,还可以供自己的牛场使用。他说:“今年每亩地打出600多公斤苜蓿草,一公顷算下来纯利润在八九千元。”
从草场上收割下来的青草直接被打成捆,经过专业的机器封压,成为密封无氧的“保鲜食品”,冬季也能供牛食用。“一年四季吃鲜草,牛肉的品质才能好。”郑海峰说。
郑海峰养的牛不仅四季吃青草,还喝清水、听音乐、晒太阳……他说:“高品质的牛就得这么养。”这里生产出的牛肉质量最高的可以在高端市场上卖到500元一公斤,而且供不应求。
“快乐牛”打破了盐碱地的发展局限,让人们看到原来盐碱地里也能长出“金疙瘩”。正是土地规模经营、全链条产业延伸、现代化的管理,带来了农业的高品质和高效益,创造了盐碱地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