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墨脱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茶园格外翠绿,青青的茶叶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迎着扑鼻而来的茶香,三三五五的村民正趁着雨后的清晨忙着采茶。“要趁着清晨采摘一芽一叶茶,因为价钱高,现采现卖,换现钱。”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墨脱村的门巴族大姐李樱一边采茶一边说。李樱家里只有2亩多地,前两年连女儿上学的生活费都发愁。2015年,在政府的鼓励下,她把以前种植玉米、水稻的田全种了茶叶,从2017年开始茶叶采摘,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7年6月份采茶,半年收入4000多元,今年从3月到现在,我卖茶的现金收入6000多元。没想到,小小绿叶子都是‘红票子’,生活马上不一样了。你瞧,我一上午就采了7斤青叶,可以卖300多元。”李樱告诉记者。
“一斤加工好的墨脱绿茶至少能卖700元,我家8亩山地全种茶,去年纯收入4万多元。”村民旦增平措说。他家2014年开始种茶,两年前率先脱贫。绿色茶叶已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金叶”。如今,500多亩茶园使这个158户的小村庄走上了致富路。
墨脱县农牧局局长索朗旺扎告诉记者,2016年至2017年,墨脱县累计采摘茶青6.5万斤,带动民众增收293万元。其中,2017年151户559名贫困民众通过采摘茶青增收41.92万元,实现60户270人脱贫。来自墨脱县农牧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1-5月,全县共采集茶青2.4万斤,合计人民币104万余元,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高山峡谷地带,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而地理条件却使得这里的耕地分散、狭小,环境封闭。
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作为墨脱茶产业兴起的亲历者,墨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多吉扎西对记者说,选择发展茶产业也是经过艰难抉择的。墨脱县雨量充沛、四季如春,被外界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在气候、纬度、土壤酸碱度上都适合种植茶叶。这里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但受当时道路交通、种茶技艺等因素制约未能发展壮大。2012年,在福建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墨脱县建成了第一个试验性茶园,并于2013年将茶叶确立为当地农牧特色主导产业。
“我们村是最早种茶叶的村庄之一,2013年墨脱村就试种了90余亩的茶叶。刚开始大家种茶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技术没有达到,不知道收入会怎样。”墨脱村村委会主任丹增江村说,因为曾受香蕉、柠檬种植损失的影响,农牧民对茶叶都抱着怀疑态度。
为此,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鼓励扶持,每年财政投入上千万元整治土地、建设茶园。为解决茶叶种植的技术难题,自2013年以来,墨脱县聘请技术员,县农牧局工作人员全程包片蹲点每个茶叶基地,动员项目区农牧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在后续管护及运行中手把手地教技术、教采摘。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徐晓辉,在墨脱已经工作3年了。他说,3年前他需要一家一户地做工作、进村入户教技术,而现在只要一听说技术员进村了,大家都自发跟着来到茶园,还主动请他到自家茶园看看长势,他可以感受到大家种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在徐晓辉看来,墨脱茶产业是走对了路子。
2016年,墨脱县实行分包到户制度,由茶园所有者自主经营。如今,墨脱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茶叶。“现在我们都自己种茶、自己采茶,采摘的茶叶直接卖到茶厂,一亩就有上万元的收入。我家也在去年8月办起了农家乐,收入很可观。”李樱说。
多吉扎西认为,墨脱茶产业的发展路子符合墨脱实际,既照顾了当下,又管得了长远。墨脱的优势在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发展茶产业充分利用了坡地、荒地,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茶产业发展上,墨脱县还注重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结合,走“政府+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政府投入为农牧民建设茶园,引进西藏文旅集团成立墨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茶叶收购、加工、销售。农牧民负责茶园管护、茶叶采摘,企业负责茶叶质量把关、茶叶品牌打造,以此确保小农户能持续受益。
背崩乡去年依山开辟了梯田式茶园,郁郁葱葱1100亩,远远望去漫山青绿。多吉扎西说:“这个茶园今后将成为背崩乡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解决茶叶采摘、存放问题,还将建设加工厂,方便各乡镇农牧民就近及时销售。”
根据《墨脱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年),墨脱县力争“十三五”末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届时可采摘面积1万亩,实现“一人一亩茶园”的目标,可年亩产茶青500斤,预计人均增收1万元,直接解决农牧民就业6000人。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墨脱县还将以茶产业带动观光旅游业发展,打造茶叶采摘、观光“一站式”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