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牡丹+”,做细菏泽“春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5  来源:农村大众报  浏览次数:83699
内容摘要: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的菏泽,牡丹花应时而开,景区游客摩肩接踵。和别的地方的花节不同,菏泽牡丹后面多了一个+。一个+,让菏泽的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的菏泽,牡丹花应时而开,景区游客摩肩接踵。和别的地方的花节不同,菏泽牡丹后面多了一个“+”。一个“+”,让菏泽的“春天经济”搭上了互联网、叠加了鲁西南鼓吹乐大赛、农村文化艺术节、牡丹书画展、千人旗袍秀等新鲜元素……赚足了人气和财气。

鲜花作引,

花节成就美丽事业

4月11日,曹州牡丹园东大门对面,可停放1500余车辆的广场内,满是外地牌照的车辆。“上周末两天待客量超过5万人,其中外地游客占3成左右。”曹州牡丹园管理处综合科科长王惠珍介绍,预计今年牡丹节后的首个周末会迎来赏花高峰,游客量将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

“搭上互联网+,我们把牡丹花节办成了‘美丽的事业’。”菏泽市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樊祥鹏介绍,牡丹花节是引子,把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多价值。

“两个月的旅游节,去年接待游客154.37万人次,消费总额近11亿元,今年的情况,从目前来看,妥妥地超过去年。”樊祥鹏说。

4月12日,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与曹州牡丹园相距不远的赵楼村农民也来“沾光”,仅卖花环、花种的就有10多个。“这些花都是从俺家地里采的,俺卖棵(植株),不采也白瞎了。”宋红芬编着花环聊起了她家的牡丹园。几年前,赵楼村的地作价入股曹州牡丹园后,她与老伴一起,到邻村租了近20亩地继续种牡丹。离宋红芬不远,一位在卖牡丹花种的赵楼村民说,她家侄子种了100多亩牡丹,仅卖牡丹植株,去年挣了上百万元。

故事成核,

独特风物个性留客

各地花事活动越做越强,赏花项目纷纷登场。鲜花后面的“+”,决定着赏花经济能否摆脱“昙花一现”。

在桃花、杏花、梨花等花节的四面“夹击”下,菏泽牡丹花节如何“突围”?“我们准备了精彩的‘牡丹+’,让游客赏花时还有其它收获。”樊祥鹏介绍,景区推出“牡丹+文化”,民俗文化节,让人们得以体会社会的变迁;引进“牡丹+老字号”,单县羊肉汤、焖莜面鱼等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打造“牡丹+书画”“牡丹+戏曲”令牡丹花节更具文艺气息。

“‘牡丹+’,关键是讲好景区故事,留住更多回头客。”菏泽市旅游局局长邓露说,菏泽牡丹历史悠久,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清代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特别是明清时期,曹州牡丹一直作为贡品送往皇宫,成为皇家御用牡丹。

邓露说,“牡丹+”,重在菏泽现有资源禀赋基础上进行挖掘,彰显个性风格。只有依托不同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对鲜花经济重新精心整合,才能丰富赏花游的内涵,避免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

创新为源,

不断升级产业链条

“花期是有限的,但是一朵花可以嫁接很多产业。在菏泽,牡丹花引申出的产业效益,往往比卖眼球来得更多。

“‘牡丹+’要升级,必须固牢产业链条。”樊祥鹏说,既要把吃、住、行、玩、购串起来,也要把景点、线路连起来,并赋予文化内涵。在一年一度牡丹花节基础上,菏泽策划了国花牡丹观赏、水浒好汉体验、农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推出了多条精品游线路。

山东大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薛良山是带着产品来参加牡丹花节的。他介绍,牡丹籽油是很金贵的油品,一亩牡丹田可产100到150斤油,售价在每斤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可食用,也可做精油按摩、美容等。另外牡丹还可以制作花茶、点心等。

“‘牡丹+’,从低端的赏花,到发展花产业,正说明我们的花海经济正在逐步转型升级。”邓露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牡丹+”,做细菏泽“春经济””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25/5773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