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让“神草”造福人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0  来源:吉林农村报  浏览次数:83764
内容摘要:这片大山里生长着上亿株林下参,和原生态的野山参有着一样的品质。我们不再走人参粗加工和卖原料的老路,而是走基地+文化+产品+品
 “这片大山里生长着上亿株林下参,和原生态的野山参有着一样的品质。我们不再走人参粗加工和卖原料的老路,而是走‘基地+文化+产品+品牌’的深加工之路,开发人参有效成分,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棵神草,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望着眼前苍翠的大山,曾宪清倾吐了他致力振兴人参产业,造福人类健康的心声。

近日,记者走进地处柳河县向阳镇样子沟村的“云岭野山参风景旅游区”,切身感受到了曾宪清深耕健康产业,增进民生福祉的赤子情怀。

攀谈中记者获悉,曾宪清是位成功的商界人士。20年前,在柳河县和向阳镇招商引资政策的感召下,他来到了这方热土,看到这里群山叠翠,林木葱茏,植被丰厚,生态优良,是发展人参种植的理想之地,于是,便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在镇村的支持下,开始在样子沟村云岭山一带发展林下参产业。

在曾宪清的引领下,记者与他踏上了寻参之旅。上山的小路蜿蜒曲折,耳畔松涛阵阵,空气中弥漫着松针的馨香。行进中,曾宪清告诉记者,在种植过程中,他非常注重野山参原有的品质,把目标定位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上。选用的参籽,均为老放山人积攒下来的野山参籽逐渐繁育过来的,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模拟鸟兽传播,进行人工密植。为了提高参苗成活率,他不辞辛苦,多次去农业科研单位学习请教,遍访人参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同时,结合云岭山一带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废寝忘食进行技术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林下参密植技术。这样,可以合理利用每一块林地,在人工上还大大降低了成本,产量也高于普通林下参种植的5至6倍。经过20年的精心种植、管理,他在云岭山一带已发展林下参1.6万亩,其中参龄最长的达19年。

走近一片开阔的坡地,生长着一大一小两棵人参苗,曾宪清告诉记者,这是棒槌鸟采食人参籽后,粪便排到这里,遇到适宜的环境生根发芽,长出来的人参苗,它可是人参中的上品。“走深加工之路,深度开发人参有效成分,让这棵神草福泽众生”是曾宪清打造“大健康产业”的不变信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决定在人参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2013年,他创立了吉林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走科技研发之路,创造了国内从源头到终端一体化产业模式。他说:“公司已研发出野山参片、野山参粉、野山参汁等系列产品,就是要解决人参怎么吃的问题,让人参发挥更大的功效。我们的野山参系列产品已获得了国家药食同源批准文号。”据了解,该公司野山参系列产品已行销到江浙、广东、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沐浴着清爽的山风,我们跨过陡坡,越过荆棘,不一会儿就登上了山顶,微风拂过,顿感大山的豁达、宽广和包容。放眼望去,洁白的人参花次第开放,随风摇曳的花朵自信而美丽,传递着“云岭野山参风景旅游区”参旅融合,产业兴旺的信息。

眼前的景象也让曾宪清打开了话匣子:“公司的林下参栽培技术、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前来寻求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最近,吉林农业大学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大学生人参实践教学基地,并创建野山参新产品研发中心,构建国内首家野山参从源头到终端一体化产业模式。”

对于人参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曾宪清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在为什么很多人不敢吃人参?就是因为不知道是不是真货,有没有杂质。这就需要人参产业从种植开始严格执行规范标准,严格品质控制。”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同时,吉林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森林和人参资源优势,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了云岭野山参风景旅游区,相继建成了人参博物馆、房车营地、百花园、林间别墅、地下酒窖、餐饮厅室、会议室等旅游服务设施,每天可接待游客上千人。现在,二期工程正稳步推进,未来的云岭野山参风景旅游区将更加娇媚多姿。

展望未来,曾宪清信心满满:“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的人参之路,一定是经过深加工的人参产品。大力研发品牌,做名牌产品,树立吉林人参形象,未来的人参产业一定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让“神草”造福人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20/5768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