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补强短板种田更高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673
内容摘要:7月5日,金湖县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插秧机正在抢插秧苗。春争日,夏争时。7月5日上午,在江苏省宝应县经济开发区黄塍镇,尽管天
 

 

7月5日,金湖县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插秧机正在抢插秧苗。

“春争日,夏争时。”7月5日上午,在江苏省宝应县经济开发区黄塍镇,尽管天上下着细雨,但为了插完最后的100来亩秧田,65岁的种粮大户古平还是趁着雨势变小的间隙,带着雇来的两个机手下田了。“还有两天就全部种完了。我是先紧着插完周边农民的,最后再插自己家的。”古平告诉记者,自从添置了高速插秧机,这两年种田越来越轻松了。“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省心又省力。”

古平正是江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受益者。2016年,江苏成为农业部选定的两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示范省之一。两年来,江苏瞄准过去严重制约农民的机插秧、植保、烘干三大短板集中发力,到去年底,全省水稻机插率稳定在75%左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51%,高效机械化植保能力超过60%,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全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机插秧、植保、烘干曾是种田农民之痛

7月4日下午,在兴化市茅山镇孙王村刚落成不久的孙王为农综合服务体,39岁的村民圣冬所告诉记者,这个服务体是县农机局建成的,包括一个烘干机厂房、一个农机库房以及一个晒场,各占地1000平方米。由他担任理事长的振东粮食专业合作社每年只需支付8万元租金,就拥有了这些设施的使用权。今年夏收,圣冬所的为农服务综合体为当地5000多亩小麦提供了收割、秸秆还田等社会化服务。

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赶在夏收前,圣冬所投资150万元新上的10台烘干机正式投入使用,日烘干能力达到150吨。“不仅可满足合作社2000多亩地的烘干需求,还能为周边5000多亩地提供服务,现在再也不怕作物收割时下雨了。”圣冬所说。

谈起上烘干设备,两年前夏收时节的遭遇,让圣冬所至今记忆犹新。2016年夏收,正碰到一场持续多日的阴雨,当时,他拉着两卡车刚刚收获的5万多斤小麦,由于含水量高,即使降价也到处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烘干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他,连自己收的麦子都还等着烘干呢,哪里还有时间给他烘干,最后不得不拉回来人工晾晒。“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自建烘干设备。”圣冬所说。

不仅是粮食烘干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江苏的机插秧、机械植保水平近两年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湖县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龚九海告诉记者,人工插秧一个人一天工费至少100元,一天还只能插1亩左右,效率低不说,人还累得腰酸腿疼;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业人口老龄化,现在是有钱也难请到人,即使有人,也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妇女;由于年纪大,万一雇工身体出点问题就更麻烦了。“现在好了,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插50亩轻轻松松!”龚九海说,“过去是老百姓拒绝机插秧,现在是主动要搞机插秧。”

目前,江苏省共有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7400多台,农用无人植保飞机1200多台。圣冬所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个人一天顶多给20亩地喷药,一天100元工钱还请不到人,如今一台植保机每天可作业三四百亩地,相当于一天就省了2000元。“以前打药都是人背着喷雾器在田里往返,效率低,还有吸入农药的危险,现在用上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只要一个人驾驶、一个人兑药就行了。”

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破瓶颈

为满足农民更多更高的机械化作业需求,主攻三大短板,提高粮食产能和种植效益,减轻农民种田强度,江苏全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力度空前。

江苏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介绍说,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向性强、操作性高的政策。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被纳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一部署,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3年写入省委1号文件加以推进,每年都被列为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目前,全省超过90%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都出台了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其纳入“三农”和经济社会目标考核内容。除了政策落地,省级财政设立示范县建设专项,“十三五”期间预算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44亿元,支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的66个县(市、区)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目前,三批共计59个示范县的省级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95亿元。在省级财政资金的撬动下,地方财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加大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江苏省农机局科技质量处副处长张耀春介绍,现在全省各地市县以及乡镇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总额超过15亿元,其中设区市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县级财政投入超过11亿元,乡镇财政投入超过3亿元。

兴化市是今年入围的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据兴化市农机局局长陈茂贵介绍,兴化粮食生产一直稳居江苏省首位,素有“江苏第一粮仓”的美誉。为了解决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建设用地审批难、投资大的矛盾,补强全市农机化建设的短板,兴化市整合项目资金,合理规划每个为农综合服务体的辐射范围和服务面积,从2017年起三年内,将在全市建设35个为农综合服务体,每个投资300万元。建成后,面向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赁,承租人只需在现成的厂房里添置设备,不但可省下一大笔资金,还大大缩短了投资回收期。截至2017年底,像这样的为农综合服务体,兴化市已建成15个,今年将建成10个,计划三年内全市建成35个。到2020年,全市涉农乡镇(街道)中80%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水稻、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为鼓励机械化发展,兴化市还对购置高速插秧机并当年投入作业的,奖励1万元;对集中连片育秧超3亩的,每亩秧田补贴2000元;对购置高速乘座式插秧机、高地隙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市财政给予年利率7%的贴息……

农机化迈向高效、智能、绿色

无人旱耕机、无人打浆整平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喷药施肥机、无人割草机、无人收割机……试验田里,10余台车上没有驾驶员的农机完成了耕整、打浆、插秧、喷药施肥、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无人作业。这是6月2日,在兴化市国家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开展的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这些无人农机都安装了智能感知设备,它们的行驶路线是按电脑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的。

听说侧深施肥插秧机不仅插秧效率高,而且省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古平今年向经销商租赁了一台,“如果效果好,明年把家里的两台高速插秧机都改成这样的。”古平说。记者问大概要花多少钱,古平告诉记者:“每台再加上6000多元钱,把现有的高速插秧机稍改装一下,就成了侧深施肥插秧机。”宝应县农机局局长王其龙介绍,侧深施肥插秧机是在插秧的同时施下缓释肥料,整个水稻生长季不需再专门施肥,可省肥约20%,另外,省下的人工费也不少。

而宝应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文兵,自从给田里装上了智能化喷灌系统,水泵会根据温度、湿度变化自动打开并均匀灌溉作物,而且他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查看和指挥操作。现在,即使农忙时节,他也敢放心出远门了。

在金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中心,通过育秧流水线播种,机械化供水、供土、运秧、暗化出苗,既节省秧盘成本、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还增加了出苗稳定性。“这里的自动育秧设备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我们正在研究高密质育秧,这样可以将育秧时间控制在18~22天,秧苗使用量从原来的25盘/亩压缩到16盘/亩,断苗率从15%降低到6%~7%。”龚九海介绍道。

传统的燃煤锅炉不仅烘干质量不稳定,而且煤燃烧率低。为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江苏正着力推进生物质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金湖县农机局局长董义中告诉记者,当地专门出台奖补政策,鼓励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同时由供电公司免费提供用电设施改造、接入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指导,享受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和电价优惠政策。

……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江苏粮食生产的装备支撑能力,还成为农机化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现在,全省大马力、高性能、复合式农机装备数量明显增加,农机装备的结构显著优化,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高效植保机分别达到18万台、14.6万台、17.5万台、2.36万台、9.1万台,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9.7%、9.5%、40%和30%。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补强短板种田更高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20/5767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