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宁夏吴忠市产业花开富万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来源:吴忠日报  浏览次数:820776
内容摘要:北望巍巍贺兰,南观烟雨六盘,西接奔腾黄河水,东临逶迤明长城。在宁夏地理中心点的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冉冉升起的移民新城吴忠市红寺
 

 

北望巍巍贺兰,南观烟雨六盘,西接奔腾黄河水,东临逶迤明长城。在宁夏地理中心点的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冉冉升起的移民新城——吴忠市红寺堡区。

推动产业脱贫是红寺堡区加快发展的永恒主题。奋进的农科人深知,必须进一步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核心,重点做好特色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与现代营销融合,采取“七突出七促进”措施,推进葡萄、枸杞、草畜等“3+X”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脱贫。

朵朵黄花铺就金色致富

在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成片的黄花映入眼帘,连片的绿色一望无际,伸向空中的青黄色花苞亭亭玉立。头戴遮阳帽、腰挂编织袋的采摘工三五成群地在一米多高的黄花丛中往来穿梭,将黄花尽数收入囊中。该村民李耀珠家里种了30亩黄花,他说:“种黄花这10年,我家买了两辆小汽车,年收入十多万元,日子比以前好了太多。”

近年来,红寺堡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将脱贫攻坚工作建在产业链上,不断培育新型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并采取有力措施,使黄花菜产业长足发展,已成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累计种植黄花菜规模达到6.5万亩,引导和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165家,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

在沙滩上发展产业并非易事,而独特的土壤、气候等因素为当地发展黄花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了引导群众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红寺堡区多方筹措资金,对黄花菜产业进行大幅度补贴。出台“311+8”扶持政策,对新增黄花菜分三年补贴500元/亩。对发展高效节水项目的村和集中连片种植3000亩或达到高效节水总面积85%的村,一次性补贴800元/亩。近两年补贴资金累计达到3000万元以上。同时,专门筹资2500万元,设立黄花菜产业担保基金和特色产业扶持项目,对黄花菜收购、加工企业予以扶持。

品牌,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该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目前已完成有机认证、“SC”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正在有序推进。注册了“塞上阳光”红寺堡富硒黄花菜公共品牌和“兴茗萱”企业商标。在培育当地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黄花菜产业收购、加工、销售的同时,注重“走出去、请进来”,邀请湖南有机食品、福建十八格等黄花菜加工企业来红寺堡区考察,洽谈合作意向。特别是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红寺堡投资建设10万亩黄花菜加工销售企业。目前双方已达成投资意向,并签订了投资协议。大力支持合作社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产品节会,不断提高黄花菜在全国的知名度。

串串葡萄酿造紫色幸福梦

中圈塘村,一个罗山脚下的小山村。11年前,也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成了红寺堡人紫色梦想孕育的地方。

走在村里,你处处可以感受到葡萄产业给中圈塘人带来的变化,每个村民脸上都挂着脱贫致富的自信。村民乔文生胆大心细,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成了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乔文生带头在村里种下了14亩葡萄,种植葡萄的第三年,乔文生的葡萄成熟上市,他一次性卖了7.8万元,不仅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还成了种植葡萄的“土专家”。

从乔文生在中圈塘村栽下第一株葡萄苗至今,红寺堡区坚持“生态保护,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精品高端”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种植业,初步建成万亩葡萄基地5个,千亩葡萄基地9个,种植面积10.6万亩,达到宁夏4个葡萄产区之首。农民种植葡萄亩均收入4000元,年户均收入4万元,有效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带动农民务工收入达到8000万元。

游走在红寺堡区各个酒庄,哥特式城堡、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置身其间,别有欧洲小镇的一番风情。如今,红寺堡区已注册葡萄酒企业42家,建成酒厂5家、酒庄12家,批复代建酒庄9家,年葡萄加工能力4万吨、生产葡萄酒900万瓶,综合产值4亿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开放的宁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为红寺堡区葡萄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和更加广阔的创业平台。“我区将把葡萄产业作为托举红寺堡人‘紫色梦想’的主导产业,坚持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红寺堡区区长谭兴玲说。

颗颗枸杞点燃红色好日子

连日来,当你漫步于百瑞源红寺堡原生态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每株枸杞树都挂满了成熟的枸杞,一串串枸杞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彩,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红果果变成了致富的金豆豆,这是红寺堡区移民群众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依托枸杞产业告别了靠天吃饭的辛酸。大河乡大河村姬海霞说,前些日子刚刚开始采摘枸杞鲜果,由于标准高,每天采摘量在30斤左右,每斤采摘费可达4元左右,每天平均收入可达到12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近年来,该区逐步引进了宁夏贺兰山地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种植、加工企业15家,并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名优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促使分散的种植经营模式向集合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红寺堡区枸杞产业协会为平台,聘请自治区农科院秦垦、何佳两位专家对红寺堡区枸杞进行科技服务指导,建成枸杞产、学、研开发基地。同时,着力打造有机产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组织产区枸杞企业积极参加第一届中国(宁夏)枸杞产业博览会,提升产区知名度。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红寺堡区坚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枸杞产业发展路线。经过十多年的培育种植,如今枸杞产业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脱贫富民收入的助推器,截至2017年,共计种植5.6万亩,年产值逾3.2亿元。

草畜产业托起移民新生活

多年来,红寺堡区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基地,并且趟出了“壹加壹”扶贫模式的新路子,推进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从救济式向产业开发式、从物质资助向智力开发的三个转变。

柳泉村村民杨清富最近最关心的是自家牛棚里几头牛犊的长势。几个月前,杨清富通过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从宁夏壹加壹农牧股份公司以每头7000元购买了几头80公斤重的牛犊,喂了4个月长到210公斤以上,壹加壹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9600元回购,除去饲料等成本,杨清富每头牛保底可净赚1148元。“我们这是‘借鸡下蛋’靠养牛致富,一年喂三茬,年收入1.5万元,这比种30亩地的玉米还划算。”杨清富边算账边说。

今年,红寺堡区将坚持市场导向,以“一特三高”为引领,围绕“稳羊、增牛、扩草、适度特养”的发展思路,紧盯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饲草料生产五大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家禽养殖、特色养殖和饲草料种植基地,大力推动生态畜牧产业集群发展,创建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加强基础母畜群建设,推行绿色有机认证,着力发展高端畜群畜产品,提升支撑服务和市场拓展能力,打造红寺堡草畜产业新形象。到2018年底,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存栏5.1万头,肉羊饲养量稳定在80万只、存栏6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4万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万亩,一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培育千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个;建设化标化规模准养殖场3家;草畜业产值达到4.6亿元。

株株草药种出多彩大产业

“今年,我们这一带种的全是甘草,种甘草比种玉米节水,收入也高。”红寺堡镇团结村村民马建义一边说,一边看着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被誉为“黄宝”的甘草已成为红寺堡镇的特色产业,成为移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今年,红寺堡镇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结合实际,在团结村、红海村、红关村等全力打造甘草产业带,现红寺堡镇甘草种植面积约为1500亩,亩产能达1吨左右,预计一亩地年纯收入约2500元,是传统种植玉米收入的2倍多。

近年来,红寺堡区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区农业重要产业来抓,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该区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了2.3万亩,总产值达5800万元,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药材基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药材生产大户和销售大户,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红寺堡区农民增收致富又一特色产业。

该区依托种植基地,先后建成宁夏罗山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贺兰山地源中药材有限公司、红寺堡区壹加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红寺堡区益民中药材有限公司等中药材加工企业。目前益民中药材有限公司甘草加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宁夏罗山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加工项目建设顺利完工。扶持成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个,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吸纳会员1200多人,初步形成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宁夏吴忠市产业花开富万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12/5758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