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科技种粮鼓足大户信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0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790
内容摘要:自从吴专家对口对我进行技术扶贫后,我种粮就有信心了。已经连续5年采取机械化育插秧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根据专家指导,科学进行
 “自从吴专家对口对我进行技术扶贫后,我种粮就有信心了。已经连续5年采取机械化育插秧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根据专家指导,科学进行田管,地里的收成比普通老百姓的田每亩要多收100斤左右,每年都在1200斤左右。”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茶棚村种粮大户王孝良说,要不是因为自己有专家的技术支撑,在种粮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自己可能早就放弃“种粮的职业”了。

王孝良口中的“吴专家”就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吴文革。他带领一群青年技术骨干组成了“安徽省稻作技术研究团队”。这个团队连续多年的技术攻关,破解一批江淮中部(安徽)水稻超高产、高产稳产、轻简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攻克南方水稻机插技术久推不广的技术难关,获得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奖两项,农业部中华科技一等奖一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一等奖各一项、安徽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大北农科技创新奖各一项。其中“江淮西部(安徽)水稻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经过5年研究,突破了安徽水稻、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瓶颈,研发出控失型水稻专用复合肥两个、小麦专用复合肥1个、中耕穴施肥机1个;在新型肥料与减量化技术、水稻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优质水稻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方面取得进展,集成了江淮补灌区水稻水肥一体化技术、淮北雨养补灌区小麦肥水综合高效技术、江淮补灌区稻麦周年肥料高效运筹技术、江淮稻麦丰产节水节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4套。不仅支撑安徽水稻十四连丰,而且引领安徽水稻生产转型升级,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资源高效、环境生态友好的迫切需求。

在舒城县千人桥镇五里桥村,2000亩核心示范区种机械化插秧种植的水稻长势较壮。“通过吴老师的传授,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减少追肥1-2次。示范区里采取杀虫灯等物理防控技术,引导当地农民开展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舒城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李建平说。

为了促进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促进成果转化,吴文革和他的团队还建立15家水稻科技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同时直接对接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建立攻关田、核心示范区、示范区、辐射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其中,江淮西部(安徽)水稻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培训农民及农技人员6万余名,培养博士6名,硕士18名。在江淮四大主产区建立了示范区18个、示范区15.68万亩、辐射区1514.1万亩,水分利用率提高20.6%,肥料利用率提高18.6%。5年累积推广应用7570.5万亩,节本增效70.64亿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科技种粮鼓足大户信心”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10/5754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