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琼中县”),这样的蜂场并不少见。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黎母山腹地,琼中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3.74%,素有“海南绿肺”的美誉。这里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季节长,多年生植物大都无冬眠期,全年均有植物开花,为当地中华蜂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良条件。而养蜂,作为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绿色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之一。
养蜂带来甜蜜生活
“我们村原来是个贫困村,现在我们靠养蜂脱了贫,将来我们还要靠养蜂奔小康。”琼中群生养蜂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善海,是琼中红毛镇什寒村小有名气的养蜂人。从最初“养野蜂”,到学习技术开始专业化养蜂,蒋善海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甜蜜”变化。2016年,他养蜂300箱,收益30多万元;2017年,蒋善海成立合作社,带动108户贫困户359人入股养蜂,蜂箱数量猛增到1100箱,当年扣除贫困户分红收入外,自己收入40万元。“预计2018年能收入60万-80万元。”蒋善海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2005年起,琼中就开始逐渐推广和发展养蜂业,不少农户了解到养蜂的好处,养蜂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琼中全县有养蜂农户4000多户,成立合作社19个,累计养蜂达6.1万箱,产量91.5万斤,产值3660万元。
琼中养蜂为什么发展快、收益高?“琼中成立了专业的养蜂科技服务指导队伍,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农民养蜂技术员进村入户手把手对蜂农进行指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海南省蜂业学会会长高景林介绍,“琼中还很重视蜂蜜质量,产出的蜂蜜经过了蜜蜂的二次酿造,是熟蜜,活性成分含量高于普通蜂蜜,营养高口感好,能卖出好价钱。”
“土蜂蜜”进城需要品牌通行证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群数量约900万群,同时亦是产蜜大国,总产量占据了世界的四分之一。然而,在国内市场,受到追捧的却是进口蜂蜜,一瓶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可以卖到千元以上,国产蜂蜜则无论价高价低,都受到诸多质疑。
“目前,国内蜂蜜产品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对国产蜂蜜信心不足。”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吴杰说,“面对这种情况,对于蜂蜜生产者来说,不仅要生产出高质量的蜂蜜,还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讲好品牌故事。”
2009年,“琼中蜂蜜”经国家商标管理局批准,正式获得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蒋善海说:“以前我们的蜂蜜都叫‘土蜂蜜’,卖得时候也没有什么包装,一般都是自产自销,卖给熟人、游客。现在我们用上了琼中蜂蜜地理标志品牌的包装,打出统一的琼中蜂蜜品牌,并在电商平台上线,城里的消费者可以轻松购买我们的蜂蜜了。”
据介绍,做好品牌包装的同时,琼中严格把关蜂蜜质量检测,加强对养蜂合作社、养蜂规模户的生产监管,确保其产出的蜂蜜质量达到“琼中蜂蜜”标准。凡在检查中被发现存在蜂蜜质量问题的,3年内不得使用“琼中蜂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列入黑名单;3年后质量检测完全合格,方可重新使用集体商标。
今年5月,琼中申请承办了“世界蜜蜂日”的主场活动。琼中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琼龙在活动现场发言时认为,通过“世界蜜蜂日”的举办,琼中将进一步挖掘蜜蜂文化内涵,将单一蜂蜜生产型升级打造为具有蜂产品生产功能、农作物授粉功能、蜜蜂及产品制品医疗保健功能、蜜蜂文化旅游功能及蜜蜂维护检测生态环境功能“五位一体”的蜜蜂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让“琼中蜂蜜”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智慧蜂业让小蜜蜂飞得更远
走进琼中县长征原什仍养蜂场,会发现这里的蜂箱与其他蜂场的不同:每一个蜂箱底部和顶部都装有感应器,“家门口”还立着一个1米高的摄像头,蜜蜂的“进门”“出门”“工作”等日常行为都将通过这些设备传输到主控电脑上,并顺着网络到达个人终端。
“最初想做智慧蜂场是出于科研工作的需要。”高景林介绍。为了做好养蜂指导工作,得到准确的蜂群数据和蜜源情况,高景林很早之前就萌生了建智慧蜂场的想法,1992年就探索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监控蜂群温湿度情况。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推进,一个以智慧蜂场为基础的“蜂情小镇”在企业家的成功介入下初具雏形。
“将蜂群搬到专家的面前,将大山搬进消费者的客厅里。”互联网专家黄仁才介绍,“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坐在家里‘云养’大山里的蜜蜂,通过养蜂场掌握自己的蜂蜜酿造情况,全程监控蜂蜜质量安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可以携家人前来,旅游观光的同时近距离观察自己的蜜蜂,蜂蜜成熟后可以现场带走。”
琼中县旅游资源丰富,黎苗文化富有特色。近年来,琼中积极推进蜜蜂科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将“琼中蜂蜜”农业品牌与“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有机融合,建设寓教于乐的养蜂科普基地,举办蜂蜜采收节,开辟蜂蜜采收乡村旅游路线,提高琼中蜂蜜品牌知名度,助推琼中旅游产业长远发展。
“将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与蜜蜂传统文化相结合,‘两只翅膀’一起发力,才能助力我国蜜蜂事业腾飞。”高景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