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超级大棚”里,郑武正在指挥妇女们为香瓜苗授粉。正在大棚里干活的贫困户李桂芹对我们说:“我今年66岁了,老伴儿没了,儿子有病不能行动,外出打工我也去不了,这里照顾我,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天挣上100元左右,够我们娘俩生活了。”“这个项目不但让贫困户得到了分红,还为他们就近提供了打工机会。”郑武对记者说。这个家庭农场每日用工量都在30人左右,每月工资性支出都在10万元左右。
说到为何与镇里共同打造脱贫项目,郑武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多年在外经商的郑武心里一直有一个田园梦,于是他将经商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购买了家乡的废弃地。经过改良,这些土地如今都变成了高产的水田。在水田旁,他又因地制宜地开出一片鱼塘,在邻近村里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粮食收储库,添置了大小农机具20多台套。经过一番折腾,郑武从一个成功的商人,彻底变成了一个家庭农场的主人。
每天在田间劳作,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郑武对农民的辛苦和不易更加感同身受。所以,在得知镇里正在寻找脱贫项目承载主体并且有意把项目落在他这里时,他义无反顾地应了下来。
2017年,郑武流转了23户农民120亩的土地,开始启动镰刀村蔬菜大棚产业扶贫项目,当年14栋大棚建成后就种植了一茬西红柿。虽然正处于投入期,根本见不到效益,但郑武还是按照当初约定,自己拿出18万多元为176户贫困户分了红,让得胜镇党委班子和贫困户都吃下了“定心丸”。
“当初我们寻找项目承载主体时就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将项目落到正午种养殖家庭农场,这里是郑武的老家,他对这里有感情。”镇党委书记黄金利说。目前,农场已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4栋、育苗棚4栋。大棚按照原来土地垄长建设,长240米、宽15米,中间建有电瓶车轨道,方便瓜果采摘。农场生产的水稻、瓜果全部采用绿色种植手段,达到了绿色标准,受到客户好评和欢迎,也为农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引导家庭农场参与脱贫攻坚可以说是一个双赢,不但能利用家庭农场资本、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的优势,带动贫困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还可以帮助家庭农场解决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提高家庭农场抗风险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黄金利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脱贫攻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