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吉林扶余村民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02  来源:吉林日报  浏览次数:84108
内容摘要:稻田翻碧浪,暖棚瓜果香,鱼儿池内游,鹅鸭水边行在阳光明媚的6月,扶余市得胜镇镰刀村正午种养殖家庭农场宛如一处世外桃源。我
        稻田翻碧浪,暖棚瓜果香,鱼儿池内游,鹅鸭水边行……在阳光明媚的6月,扶余市得胜镇镰刀村正午种养殖家庭农场宛如一处世外桃源。“我们依托正午种养殖家庭农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了附近17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得胜镇党委书记黄金利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了农场的主人郑武。

在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超级大棚”里,郑武正在指挥妇女们为香瓜苗授粉。正在大棚里干活的贫困户李桂芹对我们说:“我今年66岁了,老伴儿没了,儿子有病不能行动,外出打工我也去不了,这里照顾我,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天挣上100元左右,够我们娘俩生活了。”“这个项目不但让贫困户得到了分红,还为他们就近提供了打工机会。”郑武对记者说。这个家庭农场每日用工量都在30人左右,每月工资性支出都在10万元左右。

说到为何与镇里共同打造脱贫项目,郑武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多年在外经商的郑武心里一直有一个田园梦,于是他将经商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购买了家乡的废弃地。经过改良,这些土地如今都变成了高产的水田。在水田旁,他又因地制宜地开出一片鱼塘,在邻近村里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粮食收储库,添置了大小农机具20多台套。经过一番折腾,郑武从一个成功的商人,彻底变成了一个家庭农场的主人。

每天在田间劳作,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郑武对农民的辛苦和不易更加感同身受。所以,在得知镇里正在寻找脱贫项目承载主体并且有意把项目落在他这里时,他义无反顾地应了下来。

2017年,郑武流转了23户农民120亩的土地,开始启动镰刀村蔬菜大棚产业扶贫项目,当年14栋大棚建成后就种植了一茬西红柿。虽然正处于投入期,根本见不到效益,但郑武还是按照当初约定,自己拿出18万多元为176户贫困户分了红,让得胜镇党委班子和贫困户都吃下了“定心丸”。

“当初我们寻找项目承载主体时就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将项目落到正午种养殖家庭农场,这里是郑武的老家,他对这里有感情。”镇党委书记黄金利说。目前,农场已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4栋、育苗棚4栋。大棚按照原来土地垄长建设,长240米、宽15米,中间建有电瓶车轨道,方便瓜果采摘。农场生产的水稻、瓜果全部采用绿色种植手段,达到了绿色标准,受到客户好评和欢迎,也为农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引导家庭农场参与脱贫攻坚可以说是一个双赢,不但能利用家庭农场资本、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的优势,带动贫困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还可以帮助家庭农场解决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提高家庭农场抗风险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黄金利的话,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脱贫攻坚模式。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吉林扶余村民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702/574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