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期待紫云英重现“灿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4149
内容摘要: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地里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紫云英曾是我国南方稻区冬季种植的主要绿肥品种,具有培肥土壤、减少化肥投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地里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

紫云英曾是我国南方稻区冬季种植的主要绿肥品种,具有培肥土壤、减少化肥投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综合作用。安徽是我国紫云英种植的传统优势产区,近年来,在多方力量的促进和带动下,筛选出两种新型绿肥利用技术模式,并结合政府补贴等手段,调动了当地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绿肥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绿肥产业也由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1

筛选两种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效果初显

绿肥种三年,薄土变良田。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历史上,紫云英的种植与利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土壤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紫云英根瘤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其植株翻压利用在为作物提供大量氮素的同时,还具有平衡农作物养分吸收、增加农产品蛋白质含量的功能。

1976年,安徽省紫云英种植面积曾达到历史最高的1400万亩,占当时全省耕地面积的20%。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化肥应用的快速增长,农作物养分供应几乎完全依赖化肥,导致安徽省紫云英面积迅速下降到150万亩左右。

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零增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安徽紫云英种植面积有了一定恢复。目前,全省年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但总体增长速度缓慢,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认识到了发展绿肥的重要性,种植紫云英等绿肥已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主动选择。记者了解到,安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绿肥—秸秆协同还田”和“豆科与非豆科绿肥碳氮共济”两种技术模式。

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张其安介绍,“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模式就是将稻草和绿肥混合翻压还田,将混合物的碳氮比调整至30~35∶1,更好地协调分解速度和氮素供应,弥补了单纯水稻秸秆还田的弊端。

而“豆科与非豆科绿肥碳氮共济”模式,就是将紫云英等豆科绿肥作物和肥田萝卜、油菜等非豆科绿肥作物混播混种。俗话说,种子掺一掺,产量翻一番。豆科与非豆科绿肥作物混播混种能够相互间调节养分,增加绿肥产量。蔓生作物还可以攀缘直立绿肥,使田间通风透光,改良土壤效果好,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比对照田明显增加,且有效养分提升更为全面。“2008~2017年,土肥所研究集成的这两种技术模式,在安徽稻区累计推广面积达912.66万亩,增加经济效益约8.31亿元。”张其安说。

“以紫云英为代表的绿肥种植和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替代部分化学肥料的投入,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肥料对环境、水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秸秆随意丢弃和焚烧的现象。”张其安说,通过近10年的推广,“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模式累计生产鲜草1499万吨,生物固氮量约2.9万吨、固碳2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9万吨,相当于省电6368万千瓦时,节煤9.6万吨。

2

品种创新+试验示范绿肥产业化有新突破

张其安对记者说,自2008年1月起,安徽省土肥所同省农委土壤肥料总站、绿肥种子生产龙头企业、各市县土肥站及农技推广中心,开始构建“政、产、研、推”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成果协同推广体系,形成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集成示范—规模化推广”的一条龙整体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和加快绿肥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绿肥品种的创新是加快绿肥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据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毕小彬介绍,2008年以来,针对安徽稻区生产特点及绿肥种植利用中的实际需求,省农科院创新和丰富了绿肥种质资源,建立了5个绿肥资源圃,引进筛选了130余份国库种质资源,搜集了20余份野生种质资源,选育并鉴定了7个适合安徽稻区的绿肥新品种;同时,还建立了3个绿肥野外试验示范基地,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鉴定绿肥新品种7个,发布安徽省地方标准4项。截至目前,安徽省农科院创新集成的绿肥新品种利用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797.55万亩,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为发挥绿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去年,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正式成立,皖江综合试验站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依托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根据皖江不同地区农作条件及绿肥工作基础,确定了南陵、贵池、舒城、霍山、凤阳5个核心示范县,落实了10个绿肥种植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皖江综合试验站还成功申请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皖江稻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合肥市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农科院“绿肥种质资源创新及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也相继获批成立。

在开展绿肥相关技术研究的同时,为了加强绿肥的产业化发展,当地还建设了绿肥产业化基地,主要依托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实行“基地+龙头企业+订单+农户”模式,与国内外企业建立长期的紫云英种子经营合作关系;创新了一批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培育出了“皖紫”“弋江籽”等系列紫云英品种,并成功将“紫云英弋江籽”进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一批批成果的获得,提升了绿肥产业工作者的信心,也鼓舞了广大绿肥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

3

政府补贴+综合收益鼓励农民种植绿肥

绿肥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又该如何发挥呢?

在张其安看来,一般种植并翻压紫云英,每亩可节约化肥30~40元,稻谷增收70~180元,扣除紫云英种子、播种、翻压等每亩60元的成本,亩均直接经济效益仅100元左右,这对于农户的吸引力并不大。同时,由于目前粮食收购价在低位徘徊,农村劳动力成本也进一步增加,紫云英等绿肥的广泛种植颇有难度。

据2017年安徽稻区相关调查显示,当地90%以上的农民已经认识到了紫云英对土壤改良的作用,但超过60%的农民明确提出,需要补贴或更高的直接经济效益才会考虑种植绿肥。张其安呼吁,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绿肥补贴政策,并帮助农民提高绿肥种植的直接经济效益,以扩大紫云英种植面积。

为提升农户种植紫云英的信心,对于大规模种植紫云英的农户,合肥市农委每年给予每亩100元的补助。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不少地区已经开始主动尝试种植绿肥。每到花期,在合肥市环巢湖大道沿岸,大片的紫云英就会吸引不少游客驻足留影。“我们种植紫云英,不是单纯地看经济效益,还更关注绿肥的生态肥田功能,在这个生态功能基础上,同时发展花海经济,搞搞休闲农业。”巢湖岸边的紫云英庄园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搞休闲农业,紫云英在开春后、现蕾前,嫩梢可作为蔬菜食用,有祛风明目、消肿利尿等作用,很受消费者欢迎。为满足老百姓消费需求,安徽当地采用“菜用+翻压”模式,选用中熟紫云英品种,种出的菜用嫩梢产量每亩可达250公斤,去除种子、播种、开沟、采摘等成本,亩均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200元以上。同时,剩余的紫云英茎秆及地下部分,仍然可以翻压还田,养分替代及培肥效果仍可达正常种植利用的60%以上。截至今年春天,该模式在贵池、南陵等地推广面积达1.1万余亩,相对传统的紫云英种植翻压模式增加效益2230余万元。

“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秸秆还田开始被大力推广,以提升土壤肥力。但其实,绿肥植株中的矿物质营养含量远优于作物秸秆。”毕小彬说,安徽稻区存在着大量的冬闲田,在这些区域推广绿肥本来就有一定基础。有了合适的技术模式,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绿肥推广种植面积扩大了,优质农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就有了更好的保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安徽:期待紫云英重现“灿烂””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629/5740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