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向山而行“背山”致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5111
内容摘要:事丰农业开发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保底价收购他们的蜂蜜。农户用上高培研专门从四川乐山夹江县定制的蜂箱。就是想为贫困户做点事
 

 

事丰农业开发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保底价收购他们的蜂蜜。

 

 

农户用上高培研专门从四川乐山夹江县定制的蜂箱。

“就是想为贫困户做点事”

陕甘川交界地带是一片连绵的大山。走进这片深山,山的巍峨高耸、连绵不绝,会让人产生各种联想。我们走了3天,却很少想到大山就是舞台。陇南之行的最后一天,在甘肃省文县碧口镇遇到文县事丰农业开发公司的三位年轻人,了解到他们的创业故事,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舞台”。

大山就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在这郁郁葱葱的大山里,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奋斗上演着一段属于青年的人生大戏。3个年轻人在大山里,联合起了460多户贫困户,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生产出10多种农产品。他们给这些农产品取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名字——背出大山。

“背出大山”是他们在大山里上演的这部大戏的主题。一个“背”字,透出山里人的坚韧和顽强,更表示这些年轻人的志向。大戏的主角是三位“80后”年轻人:1987年出生的高培研,1983年出生的胡琰均,1986年出生的王伟。3个青年一台戏,他们在大山里拉开了自己扶贫事业的人生大幕。

高培研、胡琰均和王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原来是网友。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王伟在微博上谈理想,引得高培研一番评论,又加入了胡琰均,3个年轻人就这么认识了。

2014年8月,在文县范坝镇银厂村长大的高培研邀请胡琰均和王伟一起到山里走走。3个网友从四川广元北上,来到山水相连的文县范坝镇。

“山里太好玩了”,至今胡琰均还记得当时那份新奇。出生于四川广元、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专业又读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她,在国企干过,后来自己创业,但从没想过从事农业。农家院落沾着露珠的黄瓜,深沟大山里清新的空气,还有农民淳朴的笑脸都让这位城里姑娘难忘。

王伟则是另一番感受:“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的生活。”从小生活在四川简阳农村,王伟读成都理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就是为了离开农村。那次进山,他看到了山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也更加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

高培研一心想着山里的蜂蜜。范坝镇有养蜜蜂的传统,当地人习惯于把树洞掏空当蜂箱。这种蜂箱成本低,但蜂蜜产量低、不卫生。高培研到网上查找各种技术资料,学习了一种新的蜂箱技术。“我上学时就琢磨着给贫困户做点事。”他说,这项技术让他看到了机会。

高培研对这片山水有着特殊感情。他小时候随父母在范坝镇生活,12岁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妹妹艰难度日。上中学时他就关注马云,想着开一个网店。当时家里穷得连一台电脑也买不起,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高培研高中读了一年就辍学出去打工了。他学过修车,开过挖掘机,卖过汽车配件,后来在四川广元从事养殖业。当时他一年收入有六七十万元,不仅在广元买房子成了家,还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但他一直放不下心中的梦。

“高培研有很多想法,但最打动我们的是他那种想为贫困户做点事的执着。”胡琰均说。王伟当时在互联网企业做了6年多产品经理,他看到了贫困群众生活的艰辛,也想到了互联网的作用。就这样,2014年底,3个年轻人合伙办起了事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把宝贝背出大山是我的使命”

胡琰均不是山里人,但她已经非常熟悉这片大山了。短短几年功夫,她在这里走过上百个村庄,有些地方不通车,还是步行去的。本地人高培研坚称他走过的村庄更多,数不清有多少个,去过多少次。

3个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大山与外面世界的距离,以大山作舞台,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2014年公司成立后,高培研专门从四川乐山夹江县定制了1000口蜂箱。他在家乡附近找到60多户传统养蜂贫困户,免费发放600多口蜂箱。同时,他们和农户签订合同,保底价收购他们的蜂蜜。2015年第一个收获季到来,他们收购2吨多蜂蜜。这些质量上乘的蜂蜜在网上销售很好。2016年和2017年,他们一方面帮贫困户养蜂,一方面谋划建设自己的加工厂。之后在碧口镇找到18亩的一块地方,修建起厂房。

短短两三年功夫,他们的产品从蜂蜜扩大到了10多个。叫什么名字好呢?一张图片引发了他们的灵感。那是胡琰均一次下乡路上拍摄的:一位裸露着上身的农民,背着高高的蜂蜜罐,朝山外走去。王伟脱口而出:背出大山!

这个名字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王伟说:“这是个商标,更是我们的事业。”胡琰均心头想的是山沟村寨里各种各样的山货。“山里宝贝很多,”她说,“把那些宝贝背出大山是我们的使命。”“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双肩挑、脊背扛,才把山货送出来。”高培研说,“背出大山”这四个字,让他意识到肩膀上的份量。

6月15日,新厂房建成,他们建立的“文县扶贫体验中心”一起开业。这些年轻人在进门的气球上写上两句话:背出去的是幸福、背进来的是幸福。

“帮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胡琰均下乡总不忘带三样东西:草帽、相机和背包。她依然保留着城里人对大山的新奇,专门买了一架专业相机,看到什么就拍下来。事丰农业开发公司的体验中心,四周墙上挂着她下乡拍摄的人物和风景,勾勒出独特的韵味。

“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拍摄出来的。”她认真地说,“农民为脱贫所做的努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难以表达在图片上。”

碧口镇有一个化坪村,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位退伍军人。胡琰均他们第一次到村里去时,那里还不通公路。老支书表达了自己的一个愿望:想上电视!胡琰均认为他是想出名,后来才知道,他盼望通过上电视来得到大家关注,帮村里修路。

这两年,路通了,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胡琰均仍然难以忘记农民那份希望得到关注的心情。她总是力所能及地给农民更多关注。她为村里老人拍摄“笑脸”,拍摄“情侣照”,没想到很受老人欢迎,村里人也更信任他们了。

胡琰均说:“我们慢慢明白,扶贫不是给钱给物,而是要帮农民找事做,替农民做事。”

“帮农民有尊严地脱贫。”高培研说,这是他们的理念,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带着周围人做事,不仅自己要成功,还要把周围的人带动起来。”这里,“周围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山沟里的贫困户。

“我梦想着公司能够上市。”高培研两次强调这句话。他说,上市之后就给每个参与的贫困户分红。“只要公司运转,乡亲们就能得到一份稳定的股份收入。”

高培研他们的伙伴还在增加。李欣鑫曾经在苏州、常州等地打工两三年,回来后加入了“背出大山”团队。他说,乡下青年人不多,愿意在山里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少。“是共同梦想把我们团结在了一起,大家在一起就感受到力量。”

事丰农业开发公司由最初的33个人,现在发展到20多位年轻人。这些青年以祖辈的顽强毅力,在这连绵的大山里上演着青春大戏。他们把产品“背出大山”,为大山“背”来希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向山而行“背山”致富”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623/5734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