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差别,有解决办法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历经5年多研究,从生产技术、采收标准到采后处理,建立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解决了这个难题。近日,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甜樱桃栽培面积接近300万亩,产量达80万吨,已成为世界上甜樱桃第一大生产国,但因品质低等原因却难以走出国门。而同期进口甜樱桃却以优良的品质受到我国消费者的欢迎,进口量逐年增长,2017年达到15万吨左右。
国产樱桃生产中普遍存在营养供给不足、采收早、采后不分级、不预冷,采收时品质低、销售时品质难以保持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采前、采收、分级、预冷、贮运等环节,建立系统解决方案和配套产品。该成果开发的专用叶面肥,实现果实硬度增加20%以上,糖度增加1.5°Brix以上,单果重增加20%以上,达到了进口车厘子水平;建立的移动式气调保鲜技术,将甜樱桃在0±0.5℃条件下保鲜期从30天延长到60天,延长了市场供应期;建立的樱桃采后病害采前防控技术,有效地控制了采后病害发生,减损率达到40%以上,增加了果农和经销商收益;开发的可移动式风冷/水冷一体化快速预冷装备,预冷效率提高4倍以上,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制定的樱桃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和樱桃质量等级标准以及采后流通技术规范,解决了采收没有标准的问题,并形成物化产品,填补了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的空白。
该成果目前在我国甜樱桃产地进行了广泛推广与应用,累计应用13600吨,新增产值4360余万元。随着该技术推广的延伸,将继续推动我国甜樱桃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