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广东尽锐出战推进脱贫攻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8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8126198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和湛江市委号召,成为扶贫攻坚的一份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和湛江市委号召,成为扶贫攻坚的一份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用学到的知识建设自己的家乡更是无比光荣。我谨代表全体回乡驻村干部作出庄重承诺: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出实效’,坚决打赢这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向组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6月6日召开的广东省湛江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暨“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十百千”回乡干部代表李翀任深情表态。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介绍,湛江市是农业大市,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1%,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市总户籍人口的63.1%。“三农”工作摊子大、任务重、涉及面广,在全市大局中举足轻重。开展“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是湛江市委把中央和省委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部署落到实处、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湛江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住重点问题,瞄准短板弱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湛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尽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让湛江广大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湛江力量。

坚持产业引领 实现富民兴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廉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已发展具有横山镇2000亩蔬菜展示区和石角镇6000亩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孵化园的双核心园,形成了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

徐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初显规模,以项目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菠萝、对虾、珍珠、海参、北运蔬菜、黑山羊、蚕桑、甜玉米、香蕉、良姜为主的集约化生产格局,经济效益明显。

据统计,2017年,湛江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1亿元,增长4.9%;增加值538亿元,增长4.9%。目前,该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46家,带动农户56万多户,户年均增收5500多元,并逐渐形成菠萝、对虾、珍珠、甜玉米、香蕉、红橙、火龙果等初具规模化基础的农产品版图。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湛江市深入实施《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市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特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稳做优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北运菜以及设施蔬菜产业,做精做新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做特做亮南药等特色产业,扩大适销对路农产品供给。

在此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产业链条”,构筑从田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产业化经营链条,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创建湛江(徐闻)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打造粤西首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建设粤西南部跨海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广东北部湾农产品仓储流通综合示范园、粤西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推动湛江农海特产品“网上行”。

同时,充分发挥湛江农村海滨风情、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绿色食品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利用规划建设环雷州半岛滨海旅游观光公路的契机,沿线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景区。

坚持全域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盐田映云、碧海涌涛、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鸡犬相闻……雷州半岛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美丽乡村的迷人画卷。

位于徐闻县角尾乡的南极村,曾经是一个偏远落后的渔村,如今已成为广东滨海休闲旅游界的“网红”。2016年以来,南极村里度假村、旅游区、生态公园、珊瑚民宿等拔地而起,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不少游客从珠三角携家带口前去度假,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处于湛江第一高峰——双峰嶂的上山村风景迷人。以前因道路难行,这里很少能吸引到游客,以种地、养牛羊为生的村民守望着一片“世外桃源”。如今,硬底化道路通到村里,这里成为了湛江的旅游胜地,村民们纷纷抓住机遇,转型从事休闲旅游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一直以来,湛江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特别是去年以来,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该市还提出,到2020年,全市创建60条体现半岛风貌、代表湛江水平的特色乡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特色小镇建设。

围绕目标,湛江市将加紧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全部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抓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稳步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2018年基本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推进镇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消除脏乱差现象。

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内使全市所有自然村通硬化公路、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均达到100%;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继续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保2018年底前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此外,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今后三年,湛江市每年将实施国土绿化和造林更新5万亩以上;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行全市境内主要河湖治理河长制管理模式,加强鹤地水库、合流水库、赤坎水库、甘村水库、志满水库等重要水库集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九洲江、鉴江、南渡河、遂溪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兴盛乡村文化 塑造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基础。

南三岛,一个拥有阳光、沙滩、大海、森林、名胜和30多万人口的迷人小岛,走出了80多名博士、硕士生,其中博士后、博士生就有30多名,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麻章黄外村创建全国首个“无烟村”,销毁水烟筒400多根,“烟民”在戒烟签名会上签名立誓。

目前,湛江市大部分镇、村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到2020年,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

基于村规民约在引领乡村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湛江市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全面开展村规民约修订行动,发动村民充分参与,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村规民约符合时代精神、德治法治要求。

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强化普法教育、科学知识、卫生常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及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坚决杜绝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行为,倡导文明新风,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该市还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2018年实现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大力支持具有雷州半岛特色的雷剧粤剧、姑娘歌、木偶戏等民间曲艺的传承发展。

加强基层党建 狠抓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是保障。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能不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构建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

在霞山区新兴街道,一条叫新村的城中村,从上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建农民铁路,到90年代花巨资建专业市场,再到当前大刀阔斧提档升级建城市综合体,每一次“抢先一步”,都能看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过去30年来,新村借力党建杠杆撬动城中村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基层治理互促互进的发展之路。

廉江市打造农村连片化党建试点,以创新为驱动,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融、发展共促、和谐共建;以党建为抓手,进一步盘活农村发展一盘棋,用党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8年春节后,湛江市委召开第一个全市性会议,专题部署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出台了《湛江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行动方案》,把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作为2018年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把实施“基层组织力‘抓落实、补短板’行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要求查找问题、立行整改,对标先进、建好堡垒,真正实现基层工作“脱胎换骨”。

当前,湛江市正在全市开展基层组织力“抓落实、补短板”行动,以“一活动、两机制、三工程”(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红色引擎机制、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头雁工程”、党员先锋工程、基层基础保障工程)为载体,着力补齐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用发挥、基础保障、基层治理、主责主业“六个短板”,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访谈

湛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曹永中:实现脱贫攻坚和锻造干部“共赢”。

问:湛江市委是出于什么考虑开展“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的?

曹永中:湛江市委部署实施“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一方面,这是基于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的考虑。湛江市委策划这次干部回乡行动,目的就是以此为载体,把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部署落到实处,以此为平台发挥乡土传统文化力量、让干部深入基层锤炼品质作风。另一方面,这是基于湛江实际的考虑。湛江绝大部分干部都是出生及成长于农村,与农村有着密切的乡情联系。湛江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地级市之一,亟待整合力量推进工作。湛江市委就是想借助干部回乡行动这个抓手,“组团式”选派一批本土机关干部回到家乡,把这股力量凝聚起来。

“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具体就是市四套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挂钩联系全市11个县(市、区),并挂点整顿25个软弱涣散村,统筹各级资源及指导脱贫攻坚工作;110名处级干部联系原籍(街),统筹扶贫驻村工作队、整顿软弱涣散组织工作队、镇街驻点联系群众干部及回乡驻村干部等力量,协调解决干部回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市县两级选派1100多名科级及以下干部回乡驻村,协助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覆盖湛江218个省定贫困村及143个软弱涣散村,形成脱贫攻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可为的良好局面。

问:这次干部回乡行动主要有哪些特点?

曹永中: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散落式帮扶走向全覆盖帮扶。湛江是有组织、有规划、大规模推进,全市选派干部回乡的范围、力度、广度都是前所未有,全覆盖有扶贫任务的镇街和村(社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发力、整体推进。二是从单一的抓扶贫走向全方位参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经济发展。这次选派干部回乡,工作任务不局限于单一的扶贫工作,而是延伸到“一抓三帮”,包括抓“深调研”、帮助加强基层党建、帮助落实帮扶措施、帮助推进基层治理。三是从个体自发性回归走向党委引领整体推动。一直以来都有干部热衷于参与家乡建设,但大多是个体自发,没有形成合力。本次行动由湛江市委牵头号召,在职责分工、任务推进、制度保障上都作了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使全市上下领导干部都动起来、拧成一股绳。

问:为什么要选派本土干部回乡工作?

曹永中:选派本土干部回乡,主要是发挥他们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发挥熟悉党务政务优势。这次选派的回乡干部普遍比较年轻、学历层次高,思路较为开阔,对党务政务工作比较熟悉,能够会同扶贫工作队一起帮助基层组织梳理工作思路、规范工作程序,有利于推动基层组织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二是发挥熟悉乡情民情优势。本土干部具有熟悉村中情况、便于沟通交流、人脉资源广泛的优势,有天然的亲近“老乡”条件,做群众工作不需要“预热”,容易受到农村基层欢迎和信任,更有利于引导家乡群众形成合力,推动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三是发挥上联下挂优势。这批回乡干部来自市直、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回乡挂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在农村来说有很强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同时,他们普遍来自机关单位,可以充分发挥上下沟通的桥梁纽带优势,帮助基层对接上级部门,及时掌握顶层政策方针,更好地为家乡发展聚拢资源。

问:回乡干部的角色是什么,主要落实什么任务?

曹永中:一是当好乡情“研究员”。通过搞一次党情村情民情调查、记一份工作日记、写一篇调研报告,全面摸清摸实基层情况。二是当好政策“宣传员”。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村容村貌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三是当好党建“指导员”。按照全市开展基层组织力“抓落实、补短板”行动的部署要求,抓组织阵地建设、抓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党员作用发挥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四要当好工作“联络员”。搭好沟通服务的桥梁,协助组建“乡贤工作室”,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搭建平台,帮助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及发展壮大,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质量。五要当好问题整顿“参谋助手”。协助挂点领导及工作队推进软弱涣散组织整顿,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走亲戚”的方式对村中问题进行调解。

问:湛江市委对于回乡干部是如何管理的?

曹永中:这次的干部回乡行动,既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机关干部作风的一项工程。一方面,切实从严管理。市委将出台回乡干部管理办法,由扶贫办统一管理考核,并将回乡干部纳入监督,严格考勤制度。同时,强调派出单位必须承担应尽的领导义务、管理义务和教育义务,配合组织部门做好监督管理、跟踪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考核。回乡驻村干部参加派出单位年度考核,由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人事部门提出意见。

同时,我们要求各级党委加强日常督查指导,采取逐级检查、交叉检查、阶段检查、随机抽查、召开汇报会等多种形式,检查了解机关干部驻村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市委也将定期派出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对挂点工作不到位、不得力、群众评价差的单位和回乡干部进行约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确保干部回乡工作不走过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广东尽锐出战推进脱贫攻坚”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608/5722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