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决胜雁门战正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908
内容摘要:忻州扼雁门之险,拥宁武关、偏头关之要,揽清凉胜境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李牧逐匈奴、杨家将镇三关、忻口国共歼日
 忻州扼雁门之险,拥宁武关、偏头关之要,揽清凉胜境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李牧逐匈奴、杨家将镇三关、忻口国共歼日过万,都发生在这里。

忻州87%的面积是丘陵、山区,78%的县是国定贫困县,成为山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市。但是,就在山西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主战场上,忻州市2017年交出了脱贫工作成效考核综合排名全省第一的答卷。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市视察,对聚焦深度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精准指导,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和鼓舞。一年来,忻州儿女血脉中坚韧求索、勇于担当的品质,开始成为决胜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忻州市副市长裴峰说。

山坡披绿,生态与生计双赢

山西多山,静乐的山似乎格外多,而且多是25度以上跑水、跑土、跑肥的陡坡,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我家有18亩坡地,以前种些土豆、小杂粮,好的年景每亩产二三百斤,不好的年景就别提了。而且,还不一定能卖得掉。”早上8点,静乐县鹅城镇王端庄村村民吕料奎准备拿锹上山干活儿,“现在好了,18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了,不仅每亩有1500元补贴,我还加入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每年有三四十天负责植树,一天100元劳务收入。”

吕料奎所在的静乐县怀拴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共有20名社员。其中,18名是像他一样的贫困户。“国家每亩补贴800元工程建设费用,要求其中45%用于劳务支出,60%以上建设任务由贫困户承担。”合作社理事长王怀拴介绍,2018年全市退耕还林总规模4.61万亩,在不突破耕地保有量指标前提下,25度以上坡耕地能退则退、愿退则退。

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2017年11月,忻州市出台了《破解深度贫困脱贫攻坚生态扶贫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业产业“五个一批”生态扶贫工程,探索增绿和增收协同发展的生态脱贫新路,带动了3.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车辆随着新修好的环山路缓缓前进,昔日广种薄收的耕地和荒山被整理规划好的条田所代替,油松种植区、沙棘种植区、仁用杏种植区分布其中。虽然都是2017年刚栽下的树苗,漫山遍野却已是满眼绿。

“在品种选择上也有具体规划,我们的水土特别适合种沙棘,就顺势对天然沙棘林进行改造,引进了大果沙棘品种。”静乐县林业局副局长段祥瑞介绍,该县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沙棘产业发展模式。

“争取5年发展到40万亩,进而开发产品,延伸产业链。”段祥瑞说,“而林地产权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全归农民,让其在享受生态成果的过程中,达到持续富裕。”

整村搬迁,安居和乐业并举

土路、土房、土墙,门前是望不到边的一座座土山坡,这是岢岚县赵家洼村贫困户曹六仁曾经的家。

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小广场……应有尽有的广汇园移民新区,到处洋溢着幸福。2017年9月22日,曹六仁一家4口从6公里以外的赵家洼村“拎包入住”到这里。

下午5点,曹六仁下班回来。“快上楼。”身穿“天盛缘”工作服的曹六仁,顾不上换衣服便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家。按照每人不超25平方米的标准,这是个精装修两居室,干净、明亮、温馨。

贫困户李改恢是从东沟村搬迁来的新居民,因为腿部残疾,对于新家通的自来水,她感触很深:“自打记事儿起,就要赶着毛驴到1里地以外的河边驮水,一次打回两桶水要省着用。”

“忻州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小穷漏村庄,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裴峰介绍,忻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破解七个问题加快整村搬迁的实施意见》,通过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来实施移民搬迁脱贫工程,目前已完成434个村,搬迁贫困人口9037户21371人,3年内完成797个深度贫困村的整村搬迁。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能致富。李改恢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因为有易地搬迁补助款,搬迁并没有造成新的债务,等于不花钱就搬到了新房;家里的20亩坡地进行了退耕还林,每亩补贴1500元;以前养的10只羊入股了东信绒山羊合作社,每年有500元分红;老伴在村里干保洁员,每月800元工资。“‘两不愁三保障’起码还是能实现的。”李改恢对新的生活显然是满意的。

如今的宋家沟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在太原打拼了10多年的王保平也被吸引回来创业,在村口开起了店铺。

有了新村民的迁入,宋家沟村的乡风民风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张家吃着李家种的菜,大家互帮互助;扭秧歌、广场舞样样有,文化生活丰富;还搞起了劳动就业培训,妇女实现巧手脱贫。

产业集聚,输血与造血并重

添种子、提肥料、铺地膜,5月初,五寨县梁家坪乡梁家坪村种植户张云生家20亩脱毒马铃薯一天轻松播种完毕。“2017年,我用垄作技术种了11亩,亩产3000公斤,一下子就脱了贫。”张云生家里要供养两个大学生,典型的因学致贫。

之所以种地不费力,当年能脱贫,是因为张云生加入了黄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告诉记者:“深松、旋耕、播种、铺地膜等几乎全部体力活儿都由大型机械代劳,而且统统免费;原种、收获等合作社也会给予补贴;到了销售环节也会让利于民,合作社以高于市场每公斤0.04元的价格收购。”

梁家坪乡党委书记李惠民介绍,合作社立足梁家坪乡马铃薯种植的产业优势,引进国内新品种,在全乡1.4万亩马铃薯垄作技术示范片区推广垄作新技术,亩产由1500公斤翻到了3000公斤。同时,按照“一村一业一主体”的发展要求,与1661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在合作中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同样是万亩示范片区,五寨县则立足“中国甜糯玉米之乡”的产业基础,利用有机旱作封闭技术种植甜糯玉米。

见到前所乡前所村贫困户华富明时,他刚和康宇实业有限公司签完有机连片甜糯玉米种植收购合同。“今年签的是每穗0.68元,我家12亩地,按每亩产3600穗计算,一年就有近3万元纯收入。”

和华富明一样,前所乡共有8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不但解决了种什么、去哪儿卖的问题,种子、地膜、肥料都由康宇公司免费提供。同时,施肥、种植管理、收购等服务,也由公司统一免费负责。”

“按照公司现在的加工量计算,整个加工期大约能用到360名工人,而且我要求其中至少40%是贫困户。每天80-140元不等,一般能干上40天。”康宇公司总经理李建明介绍,“这样一来,从春天开始种植,到秋天收获加工,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一整年不间断。”

“既有持续性,还有保障性的脱贫手段。忻州市政府按照‘一县一业一园区’‘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规划了全市的产业扶贫。依托杂粮的资源优势,计划打造红芸豆、藜麦、亚麻籽、甜糯玉米、燕麦、小米、黄米、豌豆蚕豆、红薯、马铃薯等十大优特杂粮之乡,让产业在园区内集聚。”忻州市副市长裴峰介绍说。

“同时,在产业规划发展中通过制度设计,给贫困人口创造脱贫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还探索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机制,去规避产业发展不扶贫不带农的倾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够进入现代产业,能实现就业,能实现增收,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脱贫信心,激发出内生动力。”裴峰说。

“我们还打造了忻州月嫂、静乐裁缝、保德司机、繁峙绣娘、五台泥瓦匠等劳务品牌,来培训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忻州市扶贫办的负责人说。

由此,忻州市围绕生态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社会兜底扶贫工程等八大工程的实施,唤起了雁门儿女敢于打硬战的脱贫志气,偏头山上、五台山下、雁门关内,决胜贫困战正酣。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决胜雁门战正酣”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607/572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