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瓜“长成”大产业
时间追溯到1992年,时任西石碑村村主任的魏树刚在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瞄准了反季节蔬菜的市场前景,决定引进设施黄瓜。“塑料棚能在寒冬腊月长出黄瓜?”习惯了上茬玉米下茬麦的村民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经过反复动员,只有4户村民存着疑虑和魏树刚一起开始了尝试。
“自家院里种黄瓜的经验在温室里根本用不上,头一年我们‘两眼一抹黑’,只能求助镇上、县里的农技专家手把手地教我们。”魏树刚说,一年下来,最先“吃螃蟹”的几家,每户半亩地的棚都卖了上万元,去掉本钱,纯利润有四五千元,是当时大田收入的20倍。
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巨大的效益反差刺激了西石碑人建棚的热情,短短3年间,村里的黄瓜棚由5个发展到了200多个。此后,村民们不断在棚室模式、种植技术、品种更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由单一温室扩展到春棚、冷棚;由单层塑料到双层覆膜;从细绳绑蔓到绑蔓夹应用;品种也从“密刺儿”到“无刺儿”再到“微型小黄瓜”……黄瓜产业的发展史让西石碑村由穷变富。
在西石碑村北的温室群里,村民魏春学占地2.5亩的黄瓜棚是温室群里的“巨无霸”。魏春学的父亲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38岁的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采访当日,夫妇俩和雇工已经忙碌了一个上午,摘下了900多斤黄瓜,正准备发货。
“今年的价钱比往年同期好,每斤卖到了一块五六,而冬天每斤最高能卖到七八块钱。”魏春学说,黄瓜比其它设施果菜费工费时,忙季要戴着头灯干到晚上12点钟。一年两茬,除去七八月份的休整期,其余时间都在忙着管理和采摘。
“这么累,值吗?”面对这样的提问,魏春学的爱人高维红笑了:“不累哪来今天的好日子!”的确,设施黄瓜为西石碑村的村民创造了富足的生活。据了解,近10年来,已有近百户村民陆续在县城甚至市里全款购买了楼房。
设施农业“花”开满园
在西石碑村南,一排宽敞的平房前挂着“绿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合作社前的空场上,村民们正忙着装箱、过磅,一派繁忙景象。
现任村主任毛永明是这家合作社的主要创始人。2009年,这个“80后”的小伙儿与他人合作,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这家组织,流转土地700亩,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前沿的专家队伍,并建起了占地20亩的瓜果育苗基地,年培育黄瓜、茄子、辣椒、西瓜等设施果菜秧苗7000多万株。合作社“一条龙”的服务使村民不出村就能栽上合作社的优质秧苗,并得到专业技术指导,还能在家门口卖出好价钱。目前,全村2000亩地共建起各类棚室400余座,占农业用地面积的37%。
设施黄瓜成功经验让西石碑村人探索出了更宽的设施农业之路。目前,该村有超过半数的农户不但种设施黄瓜,还种上了设施茄子、油桃、葡萄、西红柿,这里硕果飘香的四季,由黄瓜“一枝独秀”变成各色果菜“色彩斑斓”。“近10年来,村里果菜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基地里培育的秧苗不仅供应本村本县的农户,还常年供应市内各县区及秦皇岛、辽宁等地。”毛永明的语气中透出自豪。
西石碑村人发展设施果菜收获了财富,几乎人人都成了“专家”,外地前来参观学习者从未间断过,省内外许多农业产业园都接受过西石碑村人的技术指导。如今,有6位村民已成了常驻外地农业园区的技术顾问。
返乡创业激活果菜经济
设施农业的全面开花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吸引了年轻一代回乡创业。26岁的石鹏4年前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设施农业专业,曾在北京一家园艺公司工作了3年。2016年,他瞄准家乡良好的设施农业基础和毗邻旅游专线的区位优势,毅然放弃了城市优厚的待遇,回乡种植花卉创业。
“家里两个半亩地的温室,第一年回本,第二年赚了7万多元,去年花卉供不应求,今年必须要扩大规模了。”石鹏说,“我要靠自己的奋斗,将来建成一个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花卉基地,到那时候,我们西石碑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
此时,阳光正好,上万盆仙客来花苗和着泥土的清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尽情绽放着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