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到“五个振兴”,这为我们实施好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抢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挥合作社纽带作用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端与日益升级的消费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合作社应充分发挥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一要壮大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经营。没有农民的组织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各国走过的共同道路。如日本的农户加入农协的比率高达90%以上,欧美大多数的农场主根据业务需要加入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已达200多万家,但覆盖的农户不足50%,而且合作社实力普遍不强、服务能力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需求。今后,要继续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通过合作实现规模经营。
二要适应合作社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合作社的服务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尤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流通方式、打造知名品牌。目前,有些合作社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湖北宜昌市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先后兴办了果业公司、科技公司、综合服务公司、深加工公司等6个实体,实现了不同产业环节的专业化经营,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带动农户1.1万户,“晓曦红”还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三要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多功能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有条件的合作社应顺势而为,利用生产基地,拓展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休闲垂钓、住宿餐饮等服务,一方面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一方面丰富了农业生产内涵,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来法牵头成立的河南省栾川县同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核桃、油用牡丹、散养鸡循环种养,实现了“春赏牡丹、秋摘核桃、一年四季生态鸡上餐桌”,游客纷至沓来,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改造旧民居,修建度假农庄,完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及户外运动设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村80%的村民建起了自己的小洋楼,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挥合作社平台作用 促进人才振兴
“戏好要靠唱戏人”,推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关键在人才。乡村的产业要素要靠人才来聚,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合作社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进程中,具有集聚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载体价值,是乡村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
一要集聚乡土人才。合作社大多是乡村能人领办的,这个特点使得合作社很自然地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新乡贤”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这些乡村能人在合作社中发挥着传、帮、带作用,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赵亚夫曾担任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所长,专注农业科技,退休后到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义务担任合作社顾问,引进消化170多项国外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帮助解决产品销路,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到201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3万元,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稳定在200万元左右,戴庄村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各地应立足实际,把像赵亚夫这样的人才分类建档,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二要探索人才交流机制。合作社发展得好,科技力量不可少。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社不具备长期聘请特定科研人才的条件和能力,合作社应学会借力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采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聘请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围绕合作社发展需要,开展专项研究或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王屋山区坐落在河南省济源市,这里有一些合作社(协会)从事蔬菜种子繁育,集约化程度高,市场占有份额大,在国内很有影响力。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当地成立了专家工作站,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把“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作为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新模式、突破口,建立了完善的蔬菜制种技术服务体系,聚拢和培育了一批土专家,做到有蔬菜制种的地方就有技术人员的跟踪服务。同时,重点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社(协会)的制种技术水平。
三要创造条件引进专业人才。合作社事业不断发展,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引进专业人才是大势所趋。合作社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留才”上用心用力,努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黑龙江省虎林市森蜜蜂业合作社地处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的完达山脉主峰神顶峰,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要想吸引年轻人来基地工作十分困难,理事长战立新改变人才引进思路,把销售部设在哈尔滨,成功解决了产品销售缺乏人才的困境。各地应积极支持合作社引进人才,根据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探索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贴心为专家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四要积极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合作社最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对培训内容更有发言权,对培训效果的转化更为直接。合作社应按照“因业而异、分类培养”的原则,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各渠道培训资源,积极承担培训项目,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山东省平度市杨家顶子、沙北头和道乐果蔬合作社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农民创业园、庄户学院、田间课堂,为农民和返乡下乡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有效缓解了农村人才紧缺状况。
发扬合作精神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合作社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合作社倡导的团结互助、民主平等、诚信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原则,与中国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吻合、一脉相承。可以说,合作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有可为。
一要积极促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合作社是依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讲诚信、重信誉、守合同,成员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利益共同体。合作社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农村社区、嵌入乡土社会,基于地缘和亲缘关系,大力宣传合作社原则,促进农民群众信守合同,诚信经营。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在辣椒丰产难销、加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对成员按保护价收购,多渠道拓展销路,最大限度减少成员损失,赢得了合作社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二要积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离婚率攀高,有的乡村甚至出现黑恶势力。纠正乡风不文明现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作社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过对成员的教育与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村民传递诚实守信、互助合作、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调研发现,合作社办得好的地方,往往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良好的地方,这充分说明合作社在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积极促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合作社三产融合发展要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发掘传统文化内涵,把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融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农村基层、深入到田间地头。要使成员从内心深处认可当地文化,主动发掘乡村文化内涵,争当宣传名片。近年来,随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兴办承办农村文化设施。如北京密云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建成蜜蜂大世界,集蜜蜂文化交流传播平台、青少年教育基地、蜂业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蜜蜂大世界科普馆、蜜蜂文化观光园、自然生态养蜂技术示范基地、国际蜂业商务中心于一体,丰富了当地村民和城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乡愁有了寄托场所,使乡村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发展优质品牌农业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合作社应勇于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的重要职责,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合作社要组织成员按照相关标准发展生产,尤其要增施有机肥,把长期过量使用的化肥减下来。大力发展生物防虫、物理防虫,把长期过量使用的农药减下来。着力发展“三品一标”,夯实品牌农业质量根基。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生产有了标准,监管有了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山东寿光市政府与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携手,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了追溯体系,农户购买化肥农药实行实时监控,产品经过检测方能出售,进一步提升了寿光蔬菜的品牌声誉。
二要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关心社区、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合作社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品牌,必须与守护好农村田园风光、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的现代乡村新形态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江苏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但随着虾苗放养密度加大和投喂饲料方式的不科学,造成了饲料浪费严重,水体中的氮、磷超标,滋生了大量“蓝藻”,影响了当地水生态环境。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以来,采取制定合理的虾苗放养密度,降低投喂饲料蛋白,适当增加投喂发酵饲料,在全过程中使用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养殖基地“蓝藻”的发生,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虾发病率逐步降低,产量增加了30-60斤/亩,每亩增收700-12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三要加强品牌营销,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优质的农产品是在优质的生产环境中生产出来的。健康、环保、优质是农业品牌的应有之意。合作社加强品牌营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一种自信和承诺。合作社必须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赋予品牌更多的生态绿色内涵,积极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督并逐步认同绿色品牌理念、愿意溢价购买。安徽砀山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砀山梨花节,吸引各地游客走进合作社梨园,挑选认领中意的梨树。游客出资认领一棵砀山酥梨树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进行绿色养护、生态栽培,保证果品质量安全,认领人平时还可以通过“数字果园客户端”在手机上了解果树的生长和管理过程。这种创新的营销方式,应用了“互联网+”元素,融合了休闲体验功能,体现了绿色生态理念,树立了合作社的品牌口碑。
加强合作社联合与合作 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需要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合作社的角度,应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合作社的力量源泉来自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合作社要真正发挥作用,增强凝聚力,关键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章程、合作社原则运行,使成员感到合作社就是自己的家,愿意参与合作社的活动。成员组织起来了,无论是发展生产、培育文化还是和谐社区,都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当前,从整体上看,合作社的运行质量还不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充实合作内容,只有这样,合作社才有能力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来,各地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培育了一大批产业基础牢、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标杆。
二要加强党对合作社的领导。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中央明确要求,农村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全面建立党组织。因此,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和协会要积极建立党组织,抓好党的建设。据调查,目前在近8000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合作社成立了党组织,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合作社要密切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联系,加强融合互动,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一些地方还创新组织设计,合作社带头人兼任村“两委”职务,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或监事长,取得了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如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成立了锦绣农业合作社,全体村民加入,村支书担任理事长,将黄铺村建设成有名的富裕村,并于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三要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发展联合社是合作社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合作社数量多,但是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市场话语权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组织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作社寻求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联合与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合作社联合社应运而生且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成立了7200多家联合社,但这与合作社自身发展的愿望和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各地合作社应顺应时势,自愿、自下而上地开展联合与合作,逐步从村落的合作向区域的合作乃至全国性的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合作与联合的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