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2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83440
内容摘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碳强度大幅下降

2018年4月,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的2018(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百余家中外企业携500多项先进低碳技术与产品参展,共谋低碳发展之路。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2016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我国提出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

为此,我国将碳强度下降等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十二五”及“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建立责任制,强化目标分解、落实和考核。

各地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取得积极成果。

“我国201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6%。”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表示。

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实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制度、路径和技术创新。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介绍,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7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当前又在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

全国先后三批开展低碳省市试点,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规划统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些城市制定了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排放统计与管控。

28个城市进行了适应气候变化试点,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同时,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试验示范,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

“碳卫星”任太空“监督员” 科技塑造“低碳未来”

5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高分五号卫星。它可满足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

2016年12月22日,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将每16天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为我国节能减排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作为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太空“监督员”,“碳卫星”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碳卫星’的发射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使我国掌握到第一手二氧化碳监测数据,同时将监测到的有关数据分享给全球用户。”杨军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制定落实2030年目标的实施方案和本世纪中叶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可应用于海岛、偏远村镇、边境哨所等缺电地区的离网式微电网,采用间冷回热技术提高航空发动机循环热效率的低碳航空……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正在我国相继涌现,共塑“低碳未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602/5716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