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古有“鎏金铜蚕”今有“致富金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21  来源:农民日  浏览次数:83208
内容摘要:图为陕西省镇安县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陕西蚕桑产业光耀古丝路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图为陕西省镇安县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

陕西蚕桑产业光耀古丝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标志着汉代陕西南部地区养蚕缫丝业的兴盛,也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古丝路穿越千年。如今,茧丝绸产业依然是陕西省区域性特色产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和关中浅山丘陵部分县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的主导产业;生态桑作为退耕还林优势树种之一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陕西省以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为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2017年陕西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20万亩,全年养蚕发种30.03万张,全行业产值超过50亿元,蚕农实现收入20亿元。

生产推广技术轻简致富

“密植桑、简养蚕,十五六天见现钱。”如今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可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增收。”镇安县农业局局长朱炜说。

杨峰是镇安县永乐镇中合村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在镇帮扶干部彭涛的指导下栽种桑树,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尝试养蚕。“第一次从合作社认领了6张蚕床,仅仅养了14天就收入了1.2万元。”杨峰一边拿出一张蚕茧销售票据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致富打算:“今年已栽植近20亩桑树,争取明年彻底脱贫。”

记者在镇安县采访了解到,按照小蚕共育、大蚕分养及蚕台饲育等标准化生产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具有“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一年养蚕摘穷帽,二年致富拔穷根”。“仅小蚕共育一项技术革新,就使得这项产业在产品质量、品质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大大节约了蚕农喂养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广大蚕农的经济收益。”朱炜说。据了解,2017年镇安县全年养蚕5308张,产茧100.84吨,蚕茧产值504万元。

“目前,陕西省集成总结出轻简高效蚕桑生产配套技术,包括桑园轻简省力化管理技术、小蚕标准省力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桑园冬闲季套种套养技术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等,使劳动工效提高50%以上,促进了强村大户工程的实施。”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高级农艺师郭昶说。

据了解,陕西省已经成立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了由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省蚕桑重点实验室与各市、县蚕桑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及主产区的乡镇园艺蚕桑站(林特站)共同构建的陕西省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全省现有从事蚕桑专业的技术人员1300多人,在蚕种选育、实用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有效保障了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经营产业体系密织经纬

传统产业要想给当地群众带来良好收益,离不开经营模式创新。目前,陕西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强村大户”建设,逐步朝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发展。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发展蚕桑基地县18个,蚕农26万余户,缫丝企业13家,蚕茧收烘单位567家。

镇安县以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采取丝厂+蚕桑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走强村大户、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小蚕共育、大蚕蚕台省力化饲养之路,仅2017年,带动镇安桑园面积在原有2万亩的基础上新建3万亩,使镇安桑园面积突破5万亩。

眼下,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经营模式推动下,镇安县蚕桑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茧子”。庙沟镇五一村合作社负责人侯佑斌说,合作社依托镇安县出台《“千百万”脱贫产业资金扶持办法》的有利时机,规范了合作社运行经营机制,全村今春526户群众养蚕,其中贫困户43户,贫困户户均收入6000多元。

为降低蚕农生产风险,百盛公司实行订单养殖,实施保护价收购蚕茧,既减少中间环节保护蚕农利益,又消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为抗击蚕桑产业市场风险,镇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企业从利润中拿出2%,建立风险基金,实施风险基金储备制度,当蚕茧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立即启动风险基金对蚕茧收购给予补贴,稳定市场收购秩序,保证了蚕农的经济利益。

在安康市石泉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古老的蚕桑产业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据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介绍,石泉县共有农业人口15万人,从事蚕桑产业的人员就达到了4万人。“目前,石泉县已经培育了4个龙头企业,形成‘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茧、‘鎏金蚕牌’真丝绸、‘富硒牌’桑枝食用菌、‘博硒牌’桑葚酒和桑园土鸡(蛋)六大主导产品体系。行业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建立,丝绸企业相继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下、线上并进的营销体系。”韩燕明说。

融合多元经济养大“金蚕”

随着近年来陕西蚕桑产业不断发展,民间资本投入也在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省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选择发展蚕桑产业共投入3000余万元,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丝绵被、桑枝木耳、香菇、蚕蛾酒、桑叶茶等综合利用项目发展迅速。

“金蚕之乡”石泉县在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和桑蚕饲养质量的同时,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桑园套种套养复合经营,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品结构由传统“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望无际的密植桑园,层层叠叠,郁郁葱葱,柔嫩的桑叶、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走进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除了可以欣赏到蚕桑之乡美丽的乡间风光,还随处可见蚕桑文化的元素。

“大家看,这就是鎏金铜蚕模型……”在石泉县蚕桑博物馆内,来自外地的游客们正在听取蚕桑历史文化的讲解。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五大部分为主体的石泉蚕桑文化园,通过展板、实物、浮雕等手法,追溯石泉蚕桑丝绸历史脉络,展示石泉蚕桑产业的发展成就,普及蚕桑文化与科学知识,目前已经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

鎏金铜蚕作为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为世人所广知。石泉县借助这一发展契机,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弘扬鎏金铜蚕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富硒资源,着力打造系列蚕桑富硒特色产品,积极打造“蚕业+文化”、“蚕业+旅游”、“蚕业+小镇”、“蚕业+美丽乡村”的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产业人文新业态,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据统计,2017年石泉县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以上。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古有“鎏金铜蚕”今有“致富金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521/5702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