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武汉“红色三乡”进行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6  来源:湖北日报  浏览次数:85474
内容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春夏之交,武汉北郊。

广袤无垠的田野生机勃发,星罗棋布的村庄活力奔放,五彩斑斓的画卷铺展开来,乡村振兴正当时。

“五个振兴”如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磅礴动能?武汉市黄陂区的做法是,以党建作为引领,精准实施“党建5+”,依托武汉后花园生态优势,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企业兴乡落地生根,力促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简称“红色三乡”),走出一条红色、绿色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产业 让村里发展强起来

黄陂北部的杜堂村,地处黄陂、大悟、红安三地交界处,位置偏僻,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级集体经济脆弱不堪。

2014年,杜堂村引回本村能人武汉万中集团董事长葛天才,先后投资3.8亿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景区——木兰花乡。

为推进景区与村集体一体化发展,街党工委任命葛天才为杜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杜堂片区综合党委副书记,以党建为纽带,推动景村共建。在葛天才带领下,附近村民以闲置农房、宅基地等作价入股,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景区自去年3月开园以来,吸引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户均分红2万元左右,加上村民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等,直接带动村民户均增收6.2万元,帮助144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增收60万元以上。

“杜堂模式”迅速走红。截至目前,景区先后接待全国27个省市区400多批次考察。

位于黄陂东部的张家榨村,同样引回本村能人武汉长安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吴建顺,投资开发木兰草原景区。这个“无中生有”的景区曾长期亏损,2014年10月交给他的“海归”儿子聂权打理。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聂权本人光荣入党,将党组织的骨干融入公司治理,清退亲友股份,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彻底消除家族企业弊端,木兰草原景区扭亏为盈,成功在新三板上市。2017年接待游客13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景区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当地就业5000多人,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经营户近200家。景区周边4个自然湾,约八成农民吃上旅游饭,2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两千元,发展到现在的4万元左右,猛增近20倍,村集体年收入也飙升至50万元以上。

精准实施“党建+产业”,收效明显。

黄陂区全域旅游蓬勃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被评为“最美中国全域旅游创建典范城市”,荣登最美中国榜“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各类标准化农业设施基地37.9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食品工业强区,为武汉提供绿色供给、健康供给和快乐供给。

黄陂区也成为投资洼地,华侨城、碧桂园、中青旅集团、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省供销集团、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蓝城集团、庭瑞集团、开元集团、当代集团、奥凯集团等近30家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纷至沓来,兴建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度假、特色小镇项目,助力黄陂乡村振兴。

党建+人才 让村里队伍壮起来

48岁的龚卫平,曾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经营农家乐,开发旅游,是胜天村公认的能人,2011年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他大刀阔斧整治村湾环境,移风易俗,胜天村跻身省级文明村、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市级生态村。村里的两个景区胜天农庄、木兰玫瑰园越做越红火,成为全域旅游的亮点。

2017年4月,武汉实施市民下乡计划,胜天村被列为首批推荐村。

在龚卫平带领下,该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发动,拉网式清查空闲农房,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确定46家意向出租户,统一贴上标牌,公布房屋信息、租赁价格及联系人等。35名党员组成服务队,为租房市民开展治安巡逻、代管宠物、水电维修、菜地帮管等诸多服务。研究出台“土政策”,对确定租房市民给予“荣誉村民”待遇——用水、用电、光纤、电视、电话等与村民同网同价,可免费进入村域范围内的景区游玩,还可免费获得一块菜地用于耕种。

消息传开,前来看房者络绎不绝,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2017年,胜天村人均收入增至2.12万元,几乎是七年前的3倍。

黄陂西部的口子村朱铺村,两年前负债累累。2015年底,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朱俊刚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

上任头几个月,他一边解决村里的遗留问题,一边引导村民种植红秋葵,带领村集体发展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业开发等。2017年,又带领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流转858亩土地。合作社引进粮食干燥加工项目,每斤赚取1角钱,除去社员分红,村集体进账40多万元。

在朱俊刚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目前正在谋划推进田园综合体吸引市民下乡,同时硬化道路,栽种花木,美化环境,昔日软弱涣散村焕然一新,破天荒获得上级颁发的荣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黄陂区精准实施“党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

对党性强、作风好的回乡党员能人,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优先提名为“两代表一委员”。在下乡市民、回乡能人中,吸引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人才重点培养,作为“致富强雁”。出台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对全区6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实现全覆盖。首次公开招聘30名大学生基层党建专员,下沉到村、社区从事基层党建工作,2018年继续选聘50名大学生基层党建专员,进一步充实“村级雏雁”队伍。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133名。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与650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机关党员一对一联系近6700名困难帮扶对象。

各路人马回归集结。木兰山下,滠水河畔,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党建+文化 让村里乡风淳起来

胜天村龚家大湾,矗立着一座仿古式建筑,雕龙画凤,气势恢弘。

这是五年前重建的龚氏祠堂,曾是当地龚氏族人的亲情纽带。

最近,祠堂门口挂上两个新牌子——“王家河街胜天村红色文化大礼堂”“龚家大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时代的新风吹进古老的祠堂,让祠堂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2018年实施“红色三乡”以来,胜天村党支部为祠堂注入红色文化元素,把祠堂变成红色文化礼堂。

里面布局大变:不仅开设四点半学校、红色学堂、道德讲堂,布设文化墙,搭建百姓舞台,还摆放桌椅供村民议事。

功能提档升级: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服务市民下乡、教育党员群众,成为“红色三乡”的重要阵地。

乡村好不好,不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文化振兴,成为具体路径和重要抓手。

去年以来,黄陂区大力实施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打出“八个红色”系列组合拳,红色文化最具渗透力。

在新四军第五师旧址基础上,建成武汉首个红色旅游景区——姚家山风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让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将革命文化遗址遗迹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蔡家榨街蔡官田“首义第一村”、蔡店街姚家山“抗战第一村”、六指街甘棠铺“潘忠汝故里”等一批“红土名村”“红色基地”。通过李家集街道德模范孝义文化、六指街乡贤文化、大潭办事处家风文化、木兰乡耕读文化等示范引领,依托“青年广场讲习汇”等百姓喜爱的形式和活泼的方式,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以乡风正社风。

过去,黄陂农村人员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带来农村文化内容的空白、文化传承的遗失,逢年过节,赌博成风,攀比浪费。现在,乡村传统文化得到恢复,红色文化得以强化,人气旺,人心齐,斗志昂扬。

党建+生态让村里环境美起来

乡村凋敝,不仅仅在于产业空心化,也在于生态环境恶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陂区通过狠抓党的建设,强化试点带动,逐步由点到面,把田园变花园、变乐园,把广袤的农村变成辽阔的景区,实现生态回归。

全区上下践行“红色引擎、绿色发展”党建理念,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采取多种形式,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带领村民以实际行动保护好一草一木,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以杜堂村为例,村第一书记葛天才、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带头拿出自家房屋率先改造,一大批党员积极带头参与,做出表率,打消部分村民顾虑,为“三乡工程”营造良好氛围。过去,杜堂村田地荒芜、山场杂乱。如今,塘堰沟渠得到治理,荒山得到绿化,荒田种满苗木鲜花,共种植生态林木、观赏花卉近2000亩,绿化覆盖面积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优良状态。

声势浩大的“城管革命”中,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洁化美化自家庭院,推动村湾环境整治。如火如荼的“厕所革命”中,各级党组织主动担当,推动旅游厕所升级、农户旱厕改造,收效明显。

在党组织引领下,各种“巡山护水、守护家园”先锋行动持续推进,护林防火、村湾保洁、水面维护等红色服务队相继成立,织密生态保护大网。

2017年,黄陂区依托革命老区的党建优势、武汉后花园的生态优势,出台《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新城的实施意见》,探索“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的黄陂路径。正是通过树立“党建+生态”理念,擦亮“红色”和“绿色”两张名片,为“三乡工程”率先推进、叫响全国打牢基础,省市主要负责人先后到黄陂专题调研,全省“三乡工程”现场会在黄陂召开。

党建+治理让村里组织活起来

“农村存在土地抛荒现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迟缓,需要强有力的党组织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胜天村大部分宅基地已作为市民下乡租用地使用,出现建设用地较少的困境,希望区里能给政策,让荒山荒坡荒滩真正发挥作用。”

年初,黄陂区会议中心,黄陂区委书记吴祖云带领区委常委一班人,组织全区19个街乡场党(工)委书记,26个区直部门负责人以及村、社区书记等60名基层党组织代表,围坐在一起,面对面恳谈交流,开启全区“党建直通车”活动。

12名基层代表抛出问题,相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接单”,或答疑,或整改,区委书记统筹协调,面对面高效办公。

这是黄陂区党建工作中的一大创新,搭建区、街、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共议共抓共治的“红色三乡”新平台。

5月11日,刊发黄陂区委书记吴祖云署名文章《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概括了黄陂区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强组织、强队伍、强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打造“红色三乡”,重在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黄陂区创新设立115个区域综合党委,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和企业支部融到一起,定期召开党委会议事,共商村企发展事务,注重资源整合,推进村企携手发展、合作共赢。

“三乡工程”为村级带来新发展,也带来新挑战,越来越多市民、企业涌入,如何有效管理、合理利用?健全乡村自治、完善乡村法治、提升乡村德治、促进乡村共治是关键。黄陂区探索实施“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有效整合企业、能人、市民资源,充分发挥兴乡企业党组织、回乡能人党员、下乡市民党员作用,共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进入新时代,群众也有了新需求。胜天村党支部牵头,梳理出民生服务、关爱服务、生活服务、文体服务、法律服务和生产服务共六类服务,推广“有困难不要怕、随时给我打电话”党员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在党组织引领下,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做给村民看、指导村民干,村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了“红色三乡”的好处,实现了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动手干”的大转变,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武汉“红色三乡”进行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516/569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