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浙江开化:户养十箱蜂增收万元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737
内容摘要:一个地方,应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实现精准脱贫?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又该扮演何种角色,提供哪些服务?记者最近在浙江省开化县采访
 一个地方,应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实现精准脱贫?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又该扮演何种角色,提供哪些服务?

记者最近在浙江省开化县采访发现,近3年,当地聚焦中蜂产业,养殖量翻了整整3倍多。去年,全县蜂业产值近3000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成了山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绝对功臣”,其做法颇具借鉴价值。

培育好蜜源林,部门合力来扶持

“这个叫乌桕,一年四季有花有景。那个叫五倍子,在9月开的小白花。再过去的叫拐枣,是6月开花……这些都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走在山脚下,陈兴龙如数家珍,100多亩的林中,生长着40余种蜜源植物,“前两年中蜂减产,但我周边5公里,蜂都比较旺,奥秘就在这林中。”

今年66岁的陈兴龙,通过养蜂开启了他的“第二个春天”。在老家华埠镇旭日村,从7年前的一群“飞来蜂”,到开始这场“甜蜜事业”,最多时,陈兴龙有200桶蜂。除了自己养,陈兴龙最大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山区的农民一起养。

开化森林覆盖率超八成,特有的生态环境为中蜂饲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植被资源丰富,但从蜜源面积上说,存有量仍相对较少。特别是遇到特殊气候,每逢蜜源受挫,常常造成中蜂减产。

“中蜂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既不占用土地,技术门槛也不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山间空地,摆上蜂箱就能饲养。”在开化县农业局局长吕建看来,中蜂尤为适合开化山区,“低收入农户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受地域条件所限,增收门路本身就不多,但这里往往生态优越、蜜源植物丰富,只要稍稍加以补充蜜源,解决季节性不足,就非常适合发展中蜂产业。”

对此,开化专门做了一次蜜源植物的大普查,重点解决夏季蜜源植物衔接不上、有毒蜜源植物零星遍布等问题,再把分布在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各个部门,关于退耕还林、人工种草、城镇绿化、一村万树等项目统筹起来,由农业部门根据四季特点,指导种植蜜源植物。同时,还免费提供种子等,鼓励农民自发种植蜜源植物。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开化计划将蜜源植物的保护与种植列入发展规划,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多种蜜源植物。同时,部门间也将形成更紧密的协作,今后凡是要种绿化苗木的,尽量选择蜜源植物,为发展蜂业提供基础。

建好产业队伍,让农户轻松养蜂

“以前总管父母要钱,去年收入有3万多元,如果今年顺利,可能还会翻一倍。”自从20岁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后,15年里,周忠生从未像此刻般精力充沛。病中的周忠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双手撑起家。为此,他养过猪、放过牛,开过百货店,但都以失败告终。养蜂是他给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

起初,周忠生照着书本养蜂,连着两年全军覆没。濒临放弃时,2016年,恰逢县里开办蜜蜂养殖技术培训班,周忠生走进课堂,结识了众多同行,并拜县养蜂协会的会长夏晨为师,创业轨迹得以改变。

这两年,只要有培训,周忠生就去参加。老师夏晨隔段时间也会到现场指导。去年,35箱意蜂和10箱中蜂,终于让周忠生尝到了甜头儿。“今年,我准备再多养30箱意蜂和60箱中蜂,再多种些蜜源植物,对蜂业发展很有信心。”

像周忠生的故事在开化县有不少。开化县畜牧局局长林致中介绍说,在培育壮大中蜂产业过程中,政府主要抓牢技术服务和示范带动两大环节。从2016年起,光县级层面就举办了7场培训,另外像残疾人士、低收入农户从事养蜂,相关部门还有额外的扶持政策。

在示范带动上,开化的战术是“花小钱办大事”。比如,从2015年开始实施“活框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共投入500余万元,就让不少蜂农从木桶养殖过渡到活框养殖。又比如,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把项目给到有责任心、公益心的主体,迅速带动周边一批养蜂能手,同时又大大改进配套基础设施。

中村乡新门村即是典型之一。2014年,村里组建明禾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了鼓励村民养蜂,专门请来浙江大学和金华农科院的专家到村授课、指导。去年,合作社拿到了县里中蜂养殖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根据要求,一年内,必须建立两个示范蜂场,扶持发展15户以上蜂农等。

“现在,整个村子有将近1000群蜂,共有35户蜂农。土蜂蜜一斤120元到150元,价格很坚挺,只要管理得当,10箱蜂可增收1万元。”洪斗明说,看到“钱景”后,老百姓积极性日益高涨,未来3年内,全村八成农户有望投身中蜂产业。

“说得再好听,如果有没有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效益,老百姓很难被发动。正是将技术服务与示范带动结合起来,才造就了近3年来,开化中蜂产业的急速发展。”林致中说。

提供营销服务,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开化因有养蜂协会、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包销,再利用网络电商,当前蜂蜜销路通畅,100多元一斤的单价仍供不应求。但随着蜂群数量的急剧上升,特别是周边地区中蜂产业的同步壮大,市场竞争无疑将日益加剧。对此,这几年,开化一直未雨绸缪,从提供营销服务入手,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质量安全是农业产业的生命线。相对来说,蜜蜂养殖比较分散,量大面广如何保证质量。开化的做法是“疏堵结合”。怎么疏?就是抓标准化推广和应用,同时建立蜜蜂病敌害防控体系;“堵”则是完善主体备案制度、监督抽查制度等,加强规范和监管。

不久前,开化还从行业自律出发,由县养蜂协会发起成立土蜂蜜联盟。按照约定,联盟成员需缴纳一定保证金,如有违反自律公约,或是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不但罚没保证金,还将在行业内、媒体上进行曝光。

“怎么来倒逼农户抓好质量安全?我们计划由协会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政府则作为背书,同时提供宣传推广、包装设计等公共服务。”在夏晨看来,品牌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政府培育产业的重要抓手。但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共同做大做强品牌。

记者了解到,在营销服务上,开化的另一个手段是推动蜂旅融合,既提升附加值,又强化品牌认知。目前已有了不少探索。在杨林镇东坑口村,旧桶卖风景,新桶抓产量,去年游客有5万多人。音坑乡的下淤村有个“奇峰寨土蜂谷”,正在打造一个蜜蜂产业休闲观光园。

“开化正发力全域旅游,蜂产业完全融入其中,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建告诉记者,3年后的开化,全县中蜂养殖数量将达到5万群,届时可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浙江开化:户养十箱蜂增收万元钱”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512/569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