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夯实扶贫基础。把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建在贫困群众家门口,增强企业带贫能力,提升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按照“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人能就业”,积极构建“1+1+N”产业布局。第一个“1”是光伏产业全覆盖,第二个“1”是“一乡一业”,“N”是“一村一品”。力推“五+”模式。镇平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玉雕、莲藕、苗木花卉、金鱼、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放大其产业带贫作用,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扶贫基地+贫困户+金融+党支部”模式,吸纳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扎实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150家企业投入脱贫攻坚,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6个,安排贫困群众就业1000人以上。积极实施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双五十”计划。采取“县投资、乡建设、村所有、户收益”和“企业建、县奖补、乡监管、村占股、户分红”模式,规划建设50个扶贫基地和50个扶贫车间。
医疗救助提供健康保障。农民罹患大病、慢性病是镇平县贫困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镇平县围绕大病住院难题,建立“四道防线”。加大新农合缴费补助力度是“第一道防线”。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每人每年补助50元,对五保对象全额补助。实行二次报销是“第二道防线”。由县财政部门对因病住院的低保贫困群众在新农合住院报销的基础上,对剩余医疗费用部分按40%比例进行二次报销,对五保对象按80%比例二次报销。大病补充商业保险是“第三道防线”。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投保。设立大病救助基金是“第四道防线”。县财政拿出100万元,近期准备增加到400万元,同时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募捐,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兜起来。围绕慢性病居家用药难题,主要采取“3+1”模式。一是档案管理,由村医将患病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疾病种类、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医疗救助情况等全部录入电子档案,建立个性化诊疗手册,并实施动态智能监控。二是签约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实行一对三签约服务,即一名患者与一名所在村的乡村医生、一名所在乡镇的专科医生、一个县级该病种的专家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三是集中配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核定的基本用药目录,药物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至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发放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每周送医、送药上门。
精神扶持激发内生动力。针对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问题,坚持正面教育、正面鼓励、正面引导,持续开展“五个一”活动(每户有一套政策明白卡、帮扶明白卡,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村有一个扶贫政策宣传栏,每个乡镇有一个宣传小分队,每周一个政策宣传日),评选“五好示范村”“五好自强户”“最美脱贫群众”“好妯娌好公婆好乡贤”“文明家庭”等,在电视台开辟《扶贫政策解读》和电视问政栏目,并借助网络、微信倡树脱贫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办“爱心超市”,采取“积分制”办法,围绕贫困群众户容户貌、参与公益、邻里和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值设定,在达到一定分值后可免费领取相应分值的物品,从而达到“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信心、共建美好乡村”的目的。
模式创新力促乡村振兴。镇平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着力将乡村振兴打造成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强力实施“党建+”战略。结合村“两委”换届,对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台账,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转化升级。加大农村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力度,聘请镇平籍创业成功人士、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在外工作人员担任村域经济发展顾问。发挥老干部、老模范、土专家等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层工作经验优势,就地就近与驻村工作组结对开展扶贫帮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队伍。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抢抓被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机遇,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按照“盘活农村资源,链接城市消费”的理念,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同富小康大数据开发有限公司,一方面用大数据对全县贫困人口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精准分类,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向机关、学校、企业、个体消费者等提供采购和配送服务,打通从田间到城市餐桌“最后一公里”通道。
(作者系河南省镇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