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农机具有天然的共享属性,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农机跨区作业、近年来兴起的田管家和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种共享。据统计,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每年的规模达4000亿元,主要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三大关键作业环节和跨区作业市场,尤其是跨区作业服务市场,每年作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近几年,农机作业开始由长途转向短途,由收获环节作业转向耕、播、植保、收、烘干、运输一条龙作业服务,作业项目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作业规模将呈几何倍数增长。而对农机作业需求的潜力,是“共享农机”发展的基础。据测算,2018年我国农机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10000亿元,其中潜藏的商业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而农机本身的特点,也将推动“共享农机”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大都价格贵、操作难、维修成本高,而其利用率又非常有限。农机的使用往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几个重点时间段,其余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置,除了需要耗费人力、资金保养维护,还要搭建一定面积的库房存放。因此大多数小农户没有能力购买,即使买得起也因为利用率低很划不来。而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各类大型农机的主要购买者和使用者。尽管规模化种植的作业需求大,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或者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配备齐全各种农机,在某个作业环节的高峰期,也会对特定的某种农机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
如何降低农机的使用成本、提高其利用效率?这一直是农机行业面临的难题。而“共享农机”的出现,由专业机构购置农机,用共享、租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既帮助农民省了钱,还帮助农民省了力,更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同时也降低了农机使用成本。
与先前市场上出现的大众生活领域的自行车、雨伞等共享产品不同,农机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农机不像自行车,每个会骑自行车的人都可以操作,农机操作人员显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此外,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下来种地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对共享概念还不太了解,也不太敢操作新型农机,他们接受“共享农机”这种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习惯培养过程;不同地区的农业基础条件、气候时令、种植作物种类、种植模式、耕作习惯等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随时影响着农机的使用需求、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式。所以,“共享农机”想要站稳脚跟,首先要在这些方面形成不同于其他共享实业的特殊考量。
共享技术能够快速匹配资源,如今,带着明显互联网印记的“共享农机”已经走进农田,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不失为农机行业的一次重要的模式突破。相信“共享农机”能为农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也会对农机服务行业带来一些变化。所以,我们期待着“共享农机”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