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山东济宁:“稻+”生态种养提质增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2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694
内容摘要:近年来,紧靠微山湖湿地保护区的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发挥生态优势,把稻+种养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循环农
 近年来,紧靠微山湖湿地保护区的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发挥生态优势,把“稻+”种养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蟹、鱼,通过立体化种养模式实现种养双赢。目前,任城区推广“稻+”生态种养项目示范基地达20多家,稻虾共作面积达到6000余亩,年实现总产值3600多万元,“稻虾共作”成为当地农民综合种养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稻虾共作,种养双赢增效益

“不要小看稻田里的那几百斤龙虾,它们不仅能增加几千块钱收入,还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业污染。在小龙虾生长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这样产出的米更香甜,虾更洁净美味。”尝到种养结合模式甜头的百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爱国高兴地给大家传授经验。

2017年春,崔爱国流转了300亩低洼地,率先搞起水稻生态种植、稻虾共作。任城区“稻+”生态种植试验示范项目落户在这个农业产业园。由百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主体,任城区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依托,项目当年在百果园的示范试验种植基地试种300亩稻虾、稻蟹共作,采用生物有机肥、绿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零化肥农药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去年,实现亩产稻谷700公斤,亩产小龙虾100公斤,亩产值达5690元。今年又扩大200亩种养面积,增加“稻+鱼”生态种养,核心面积将达到500亩。预计今年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左右。“去年,两万斤生态蟹田米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稻虾田不仅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崔爱国说。

王东领是济宁嘉鸣牲猪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充分利用公司自有沼渣、沼液的优势,流转土地170亩用于“稻+”生态种养项目,形成种养结合,变废为宝。“预计今年亩产优质绿色生态大米450公斤,小龙虾175公斤,这样一算一亩综合收入可观。”王东领说。

综合种养,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

在任城区喻屯镇喻兴农业园“稻+”生态种养项目示范基地,农民们正在稻田里紧张忙碌着。据项目负责人兰庆武介绍,喻兴农业园“稻+”生态种养基地几年前是一家矿区塌陷地,2017年流转了400亩土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采用稻虾生态共养模式,聘请了江苏射阳县种养专家负责技术指导,一期项目种植基地试种170亩稻虾共作,采用生态有机肥、绿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零化肥农药稻虾共作示范基地。目前已全部完成虾池沟渠开挖,稻虾综合种养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今年预计亩产有机生态大米650公斤,小龙虾200公斤,产值将达到120万元。

“我们以推广‘稻虾共作’为契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不断放大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将产业链从大米种植、鱼虾养殖延伸到大米深加工、水产品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热带水果种植项目,成功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一种模式,正让全区农民受益。”任城区委书记岳根才说。

据介绍,目前,任城区水稻种植面积达25万余亩。去年以来,任城区大力实施生态水稻示范项目,示范推广稻渔共作、稻菇轮作等“稻+”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对符合要求的稻渔示范基地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通过财政支持和项目实施,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水稻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示范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稻+”生态种养模式富了农民,绿了农产品,美了乡村。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东济宁:“稻+”生态种养提质增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424/5678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