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湖南隆回向家村依托“华兴模式”实现整村脱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4736
内容摘要:向家村:企业扶贫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南省隆回县向家村依托华兴模式实现整村脱贫纪实在春耕生产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向长江来到
 向家村:企业扶贫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南省隆回县向家村依托“华兴模式”实现整村脱贫纪实

 

 

在春耕生产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向长江来到田间地头,向村民宣讲“两会”精神,发动村民以“长征”精神继续奋斗,在脱贫之后振兴乡村。

脱贫对范长征一家三代人来说,是一场“新长征”。

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位于海拔700米的九龙山半山腰上,1008名村民散居在一个个山旯旮里。范长征就出生在这里,因为贫穷,范长征的父亲几乎没进过学堂,范长征念到了初中就早早辍学,而范长征的两个儿子常常交不起学杂费。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13年,虽然贫困程度有所减轻,但一家三代还未能彻底改变贫困的命运。

人民的关心就是总书记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一代人要以‘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

要走好走征路,需要一批带着扶贫真情、扎根贫困农村的带头人。

随着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湖南展开了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集全社会之力、集全民之智剿灭贫困,民营企业同样肩负重任。

2014年春,在邵阳市委“千企联村”的号召下,湖南华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向长江回到了家乡,当选为向家村村主任。

“向家村人,向往什么?就像总书记所说,向往美好的生活。作为村主任,我要竭力早日让全村父老乡亲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一日不脱贫,一日不回城。”为了信守承诺,向长江将户口都迁回向家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村不脱贫誓不还。

两年多过去了,向家村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成为2016年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随着向家村整村脱贫,范长征一家不仅提前脱了贫,而且成为全村乃至全县有名的种养大王。

“记者,你看,我家里养的生态猪,山里种了生态茶油林,土里正在种生态椒。”4月初,范长征还加入了向家村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美好生活正实现。

旱厕怎么改?“输血”千余万进行“五改”

恶补基础设施——精心打造“乡村公园”

“旱厕是最大的困扰,几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习惯。我20岁出来了,工作了40多年,以前回家乡也不适应。”3月15日,向长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吐槽”旱厕之弊。

这样的困扰不仅影响了本地人的生态宜居,而且造成了外地人不敢来乡村投资乡村旅游。2014年,刚回村里的向长江拉了一个客商到村里面洽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事宜,这位客商上了一趟旱厕之后对向长江说:“老向,要使向家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得首先把这旱厕改了。这次就不投资了,等旱厕和其它基础设施改了,我们再来。”

“原生态不等于原始状态,过份原始就不宜居。”当选为村主任的向长江下决心进行“五改”:改水、改厕、改栏、改厨、改路,在此基础上,向长江决定将全村打造成乡村公园。

改厕成为最大的难点。因为村民种庄稼、种菜靠的就是人粪尿和猪粪牛粪,习惯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传统农民不愿改厕,更何况改个旱厕需要至少6000元的资金。对此,向长江反复给村民做工作,并且承诺改厕的费用全部由自己公司负责,农户只要予以配合,做点小工就行。

旱厕这个“痛点”改了,其它的“堵点”也一一打通。改水,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因为向家村十年九旱,公司为向家村每个组修了一个储水塔,让村民都喝上自来水;改厨,将原来烟熏火燎、黑不溜秋的土灶房改造成卫生、雅观的新厨房;改栏,把猪舍牛栏与村民居住隔开;改路,在向长江的带动下,将原来3.5米的村道全部改为7米宽的高标准公路。

“之所以将村道改成7米宽,一方面是为了物流车、旅游车能进来,另一方面是为了救援车也能进来。”向长江将精准扶贫的细节考虑得如此精细。因为向家村在高山上,容易山土滑坡,因此,他还将土山坡砌成了石头护坡,要确保至少50年没有安全隐患。

“原来我担心,拆了茅房没肥种田每亩少了百斤谷;现在改了厕所后办了个农家乐一个春节就赚了近万元。”3组村民刘炳奎高兴地说。原来他的家人反对改旱厕,如今却成为“五改”的推动者。他对原来的农房进行了适当改造,在堂屋(客厅)和睡房里摆了绿萝。受其带动,如今,向家村农家大多都摆上了绿萝。

 

 

“五改”之后,向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少游客慕名来此踏青游玩。

臭味没了,空气清新了,环境变好了,原来鲜人问津的向家村如今成了城里人纷至沓来的美丽新乡村。今年3月,向家村乡村水上公园对外发布招商公告,十几个客商主动前来洽谈,向家村乡村旅游迎来发展大机遇。

产业怎么做?“造血”种植千余亩油茶林

巧解资金难题——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山高路远,人多地少,向家村一度向天而叹。尽管一代代勤劳的向家人在一面面山坡上开垦出了一丘丘小梯田,然而全是问天要粮的天水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在修建水塔之时,向长江又自掏腰包修建了4.6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渠,解决了农田灌溉,实现旱涝保收。原来水稻“靠天收”,产量很低甚至颗粒无收,如今,水稻丰产,2017年中稻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今年4月初,村里还计划种植200多亩的稻花鱼。

有了水,水稻丰、稻鱼肥、油茶香。油茶在壮果长油阶段,如果水份不足,就会出现“七月干球、八月干油”现象。因此,蓄水保水和灌溉设施修建之后,村里果断地将原有分散荒芜的村级林场收回,准备改种油茶。

 

 

向长江动员村民发展油茶林,图为向长江(左四)带领村民开荒种植油茶。

当专家们提出种植油茶时,但习惯了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村民们强烈抵触。向长江深知,要转变村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党员干部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把党员、村民小组长召集在一起,让县内有名的油茶种植大户来现身说法。为了发挥种油茶示范作用,他还从公司里调来了挖土机,把荒了多年村级林场进行翻耕,平整出梯土305亩。为了带动村民发展油茶业,三四十年没干过农活的向长江每天带领党员、村干部和小组长开荒、挖氹、挑肥。

然而,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按兵不动”,油茶迟迟未种下去。原因很简单:没钱也不愿意投钱。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创业资金,向长江主动在隆回县农商银行存入1000万元,一是为贫困户贷款提供担保;二是承担一年的利息。

担保并且免息、免费提供油茶苗、免费提供技术,范长征等村民感动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去冬今春,村民又开荒种植了樱桃和板粟树。“他一个大老板,回来带领大家发展产业,我们还托后腿,再不种,哪有脸见人啦。”范长征种了30多亩的油茶,2年后,他一亩多油茶纯收入不会低于3000元。尝到了甜头的范长征趁热打铁,向长江的公司为他解决了30万元贴息贷款,使其迅速将猪场扩大,2017年出栏200多头,获纯利20多万元。

在向长江的鼎力支持下,向家村共有69户贫困户向银行贷款448万元,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

技术怎么学?“补血”增强就业创业技能

农民“洗脑下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对处于偏远山区的向家村而来说,九山半水半分田,水田有限、种田不多,靠山吃山就得念好山字经。因此,发展产业,还得“洗脑下田”。

“‘补血益气’方能‘洗脑’。农民不学点技术、不练就点本领就犹如身体虚弱苍白,就会导致身体无力、脑中无物。”经营多年企业的向长江深知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自己不是专家,向长江就采取“引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村里请来了省、市、县职能部门的专家讲课,如请畜牧局的专家传授养殖技术,请林业局的专家传授果木栽培技术,请隆回一中的老师传授电脑使用技巧;向长江又带领村组干部和大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如参观学习衡阳脆枣、永州香芋、烟台樱桃、吉安板栗的种植技术。

“一进一出”加上自己在实践学习,不少人从传统农民变成农技达人。范长征不仅自己掌握了猪病防治技术,而且被选为整个岩口镇的技术员;刘振学到了花卉种植技术后,贷款40万建起了一个花卉大棚,光养花一年净赚近10万元;一组村民刘湘青,以前连电脑都很少碰,学了电商、微商之后协助刘振远在网上卖起了绿萝等花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向长江深谙其理,为了实现就业创业、不漏一人的目标,向长江便让公司所属8个子企业分别对口帮扶向家村的8个村民小组,实施“一帮一”的精准对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负责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户,重点就是帮助贫困村民解放思想、精学技术。

“作为公司,我们不要土地、不要房子、不要项目回报,就连公司派出的扶贫工作人员工资都由公司开,不与村民抢一分钱利益,乡村发展成果全由村民共享。”面对记者的疑问,向长江斩钉截铁地说。

 

 

通过学技术、村民向梅生成为当地的养蜂大户,年收入近10万元。

在无私的传帮带之下,向家村涌现出一批种养专业户,如养猪专业户范长汉、养鸡专业户谢嫦娥、养蜂专业户向梅生、莲藕种植专业户刘炳奎等。为了好产能好销,向长江将自己的公司与农户捆绑起来,采取“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如今,向家村的白菜、萝卜、南瓜、冬瓜、玉米、黄豆以及畜禽等农产品由自已公司和签约的订单客户上门收购,确保了村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兑换成“真金白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湖南隆回向家村依托“华兴模式”实现整村脱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413/5668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