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青山’挣‘金山’的老年生活,得益于楠竹产业的大发展。”夏新涛介绍,村里山多地少,曾经山上的林地大部分是枞树林,一部分还是荒山,楠竹只有几百亩。那时,村民没有经济来源,常盗卖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农田荒废。2007年,村里出台奖励措施,村民每种一根竹子就可得到两块钱的补助。制度一出,全村大兴造竹、造林,几年时间下来,村里的荒山全披上了绿色,楠竹加工产业也渐渐有了起色。
鸭田镇属隆回县重点产竹乡镇,拥有竹林面积3.2万多亩,毛竹总蓄量超过1000万枝,年采毛竹约200万支。种竹、编竹、通路,随着鸭田镇竹产业的链条越连越长,竹农的增收事业也越走越宽。
3公里村道打通出山销路
在福田村,记者顺着刚刚改造的村道缓缓前行,七弯八绕的路边山坡上,到处都生长着楠竹,无边无际。午后的阳光穿透竹林,让人感到宁静温馨。
村支书夏延良介绍,10多年前,这里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只是一条宽约60公分的羊肠山路。那时,村民要去镇上采买办事,来回要一天。2000年,根据国家“以林换路”政策,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把300亩集体楠竹林,承包给一个外地的竹木加工企业。2006年,村里用承包款修了一条长约3公里的村道,打通了楠竹出山的道路。而这一举措随后直接影响了鸭田镇数百名编竹人的生活状态。
“鸭笼,40元一只。箩筐,140元一担。”渭溪村编织能手李柏舒正在集市上向前来购买竹器的村民介绍价格。打通山路后,鸭田镇党委政府抓住辖区内竹林资源优势,鼓励200余名编织能手,把老竹子砍下来,编织成竹箩、竹筛、米筛、团筛、竹架板、箢箕、鸭笼等数十种竹制产品,投放市场,供人们选购,编织能手们也因此鼓起了“钱袋子”,收入多的每年达3万余元,收入少的也有万余元。
随着竹制品价格不断上涨,竹农的钱包越来越鼓。福田村村民夏延海喜滋滋地说,去年他家仅加工毛竹的收入就达到了1.6万元。
4000亩低改林建起加工产业链
如果说编织能手提篮叫卖还只是小打小闹,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的隆回县近年来积极鼓励扶持农民发展生态林业的举措就为产业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制定优惠政策、倡导退耕还林、建立示范基地、扶持林业大户,涌现了一大批苗木培育、销售专业户。鸭田镇积极响应县党委政府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竹林面积目前已达到3万余亩。
在扩大竹林面积的同时,鸭田镇把山地开发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把争项引资与民间投入结合起来,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鸭田”的意见》,激发了广大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民间资本投入楠竹低改面积达4000余亩。
在福田村一家竹器加工厂内,竹餐具、竹文具、竹雕刻个个精美别致,利用竹头手工雕刻的寿星、佛头等工艺品更是惟妙惟肖,讨人喜欢。鸭田镇林业站负责人说:“一根楠竹只卖10多元钱,加工后价值好几百元。”
目前,该镇拥有4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竹制品生产以每年近30%的增幅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以手工编织、造纸、竹笋加工的竹产业,建立了从粗坯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相互依存的楠竹产业链,逐步形成竹建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等100余个品种,精竹家具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仅楠竹产业收入就突破5000万元。
90%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种竹卖竹,到种竹卖竹制品,当地政府重点扶持培育竹制品加工产业,生产加工竹木地板、竹窗帘等竹产品,大力提高毛竹附加值,使原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建基地、扶龙头、促加工、拓市场,竹制品加工已成为近年来该镇一大支柱产业。在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该镇毛竹价格连年上翻,从每担4元上升到30多元,成为了该镇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楠竹的出山路修通、竹制品销售渠道畅通后,福田村还修了一条通往山顶的便道,开通了游客的进山路,以楠竹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穿过楠竹林,记者来到山顶的一处平坝上,只见几栋漂亮的竹楼矗立在那儿,放眼望去,远山层峦叠嶂、竹林浓处云遮雾绕,仿佛置身仙境。藏在竹林深处的“农家乐”里传来欢声笑语。据介绍,如今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还有不少来自长沙、上海的客人。白天,他们赏竹林、游竹海;晚上游客们搭起帐篷、燃起篝火唱歌跳舞,给寂静的竹林带来新的生机。
链接
楠竹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的一种实用竹。材质坚韧,富弹性,大量用于建筑、农用、家具制作和生活用品等。鞭、根、蔸、枝、箨等具有极高的工艺加工价值。
楠竹生长快,一棵60英尺的楠竹只需59天即可再生,楠竹大面积的种植推广能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并且成林时间较木材而言大为缩短。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湖北咸宁和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楠竹竹质尤以湖南竹为最好,江西,福建次之。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竹资源丰富的南方各省,仅建立的上百家竹胶板企业,年产量达5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每年节约15万立方米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