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8万亩,茶叶面积达16万亩,年加工茉莉花茶近万吨,实现销售额25亿多元,带动18万花农、茶农从事相关产业,综合收入16.25亿元,人均收入9000多元。据测算,企业每卖出100元茶叶就有65元是农民的收入。如今,新技术、新品牌、新理念贯穿茉莉花茶全产业链,这一古老产业正成为福州人保护生态的“绿色银行”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新技术
标准化种植茉莉花质量齐升
“茉莉花的种植与应用,在福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作为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师,现年55岁的林洪寿已经在茶叶这个行业里浸泡了40年,对当地茉莉花茶及其历史发展如数家珍。
“跟过去不一样,现在福州全市实施的是标准化种植技术。每畦栽两排,株距65厘米,行距50厘米,每亩挖穴2800个,每个穴栽3株茉莉花苗木,亩栽8000棵左右。”林洪寿说,虽然每亩植株数量减少三分之一,但亩产能提升到1000斤以上,1棵树抵得上以前2棵树的产量。
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改良,福州茉莉花产量和品质迅速得到提高。产量平均比原来增加三四百斤,最高亩产1300斤,是原来的2倍多;市场价全国最高,尤其今年伏花每公斤最高价66元,市场平均单价为每公斤46元,花农每亩增值4000元以上。
如今,福州茉莉花生产从过去粗放型经营向现代集约化经济转化,从唯产量是从向标准化生产要效益,福州茉莉花生产进入了新一轮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
新品牌“三品一标”护航绿色农业
1斤茶叶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后,市场价格能卖到上千元,是普通茶叶的两三倍。
“茶叶一般分为四品。有机茶为一等品,绿色茶二等品,无公害茶三等品,普通茶为四等品。其中,一至三等品需经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大师王德星说。
走进帝封江千亩茉莉基地,王德星说:“地里插着的小黄板,学名信息素色板,主要防治蚜虫和介壳虫。而太阳能杀虫灯能在夜间将叶螨虫引网诱杀。”基地优先推广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购买肥料,统一配方标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防治虫害。杜绝了不合格不安全肥料的使用,茉莉花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农产品有了认证和品牌,就有了效益,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就有了动力。”福州市原副市长吴依殿说,目前,福州茉莉花茶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农产品。去年6月,福州茉莉花茶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
如今,福州市茉莉花认证面积达到1.65万亩,茶叶认证面积14.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近百家。
新理念
订单农业让贫困户轻松脱贫
“以前种茶叶,一亩地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同样种茶叶,一亩地能收入4800元,去年全年我家8亩茶地总收入3.8万元。”正在福州北峰茶场修剪茶树的茶农连代坤说,这主要得益于福建满堂香茶业公司产业扶贫的效果好,贫困户足不出村,茶叶就能卖个好价钱。
“产业扶贫要把扶贫项目建在贫困村,让贫困户有工作。”满堂香总经理林伟说,他们从产业资源要素下手,承包宦溪乡办茶厂,兼并国营福州恩顶茶场,以创新村山地为中心,建设北峰山区绿色生态茶园4500亩。随后,又通过流转、承包和租赁等多种形式,整合吸收附近6个村的7500多亩茶山入场,建立了省内面积最大的福州北峰万亩茶场。
茶场面积扩大一倍多后,“卖茶难”的现象会不会再次重演?茶农收入会不会减少?林伟说:“我们坚持以销定产,当年的生产量是按上年销售量来确定的,做到生产多少,销售多少,不留库存,以保证茉莉花茶持久的鲜灵度。”
产业扶贫要长效,销路畅通是关键。每年年初,企业统一与农户签订合同,以“订单农业”模式来保障茶农的经济收益不受损。目前,他们已实施“订单农业”扶贫帮困1152户,户均收入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