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进乡村文化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3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415
内容摘要: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乡村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中央精神为农村文化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握农村文化形态

农村文化发展有物化、精神、灵魂、人本、产业五种形态。物化形态文化是可见的文化形态,如乡村的建筑、村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农民节庆与民俗活动、乡村文化设施及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字符号等等。在乡村,精神形态的文化往往以家族伦理规范、民风民俗、乡规民约等形式来呈现,以乡贤、长辈及家族榜样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影响与感化受教者。乡村文化灵魂是超越个性化的文化表现,是一个村庄农民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是特定村庄长久的相对恒定的发展价值,是乡村群体对本原自我的寻找与精神再现,是有别于其他乡村在文化上的本质差别,也是乡村发展与存在的个性。人本性质的乡村文化,体现在农民的人本主义权利实现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再造等方面,是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文化基础。在广大乡村,以乡村文化元素作为产业资源,通过相关元素的整合,实现文化产业植入、产业传导、产业创制,使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传承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人们依据自我的当代需求进行的有关文化元素的选择及其时代的文化创新活动。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及载体。文化传承应该依据农民对文化的效用价值来决定,并将乡村文化元素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其价值,使传承的成果及其成效具有超越当代、跨越历史的价值地位。从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维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存在与发展对其他文化的发展都有借鉴价值,乡村文化对其他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与交流价值。广大民众从对乡村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需求价值出发来选择文化元素时,只有以对象、发展、价值三个维度去把握乡村文化的要素,才能使乡村文化的传承成为乡村文化繁荣的动力。

乡村文化传承,应该有一个对待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态度。乡村文化有自身客观存在及其发展逻辑。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们了解与体验文化的路径,如乡村风貌、民风民俗、乡村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等等。乡村文化的传承要把握三条路径:一是社群层面,如宗族伦理、村民自治;二是个体的文化引领,如乡村榜样、乡贤引导;三是物化层面,主要通过建筑、村风村貌、产业等物化形式来展现。真正的文化创新,在于乡村外部对乡村文化的选择与乡村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一致性的需要。在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往往存在外部强制性的文化输入,造成农民的文化排挤与文化反抗现象。好的文化,农民不接受,本质上是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错位。

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尊重文化的客观性,寻找精神内核。乡村文化内核是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固化与铸造而成的核心文化元素,是一个村庄农民文化的核心价值。一切文化形式都是从这个内核开始并演化而来,它是与其他乡村差异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农民的文化实践是推动乡村文化创新的动力,以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来展开,通过广大农民的文化实践活动,内化精神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村庄特有乡村文化。一切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积累与传承,必须赋予文化的实践价值,否则,都是不可持续的文化主观再造。要做好文化传承,需要注重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建设,让文化可感、可视、可体验。乡村文化是乡村农民的文化,主体是农民,动力来自于农民。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确立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引导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精神的内植,使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乡村民众的自觉,成为农民大众的文化,通过群众的文化实践,使之成为农民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价值尺度与乡村风尚。

农村文化创新是农民新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时代呼唤。要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立足需要,贴近时代。通过文化评价、需求分析,将乡村文化的内核提炼出来并为文化传承提供元素。乡村文化创新在于吸取时代精华,展现时代风貌,体现时代感。通过乡村文化时代化的创新,使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以开放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以开放促进文化比较,以开放促进优秀与先进文化元素吸收。通过开展与多元化外来文化的交流活动,不断检验乡村文化的内容,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文化创新必须根植于产业创新的过程。通常,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通过乡村文化元素产业化、乡村产业的文化植入以及文化元素作为产业配套,促进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来实现。乡村文化在文化输出与对外传播中得到创新。要输出,要传播,就必须面向社会,寻找受众对象,研究对象的需求,塑造文化形式,创新传播内容,提升多元文化同台竞争的比较优势。

推进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乡村文化创新的主要抓手,需要把握乡村文化需求新趋势。传统的乡村文化需求主体是农民。如今,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正在由农民单一主体,向开放的社会多元需求主体转型。乡村文化的消费内容正在由观念与社区治理形态的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内容与功能转型。休闲需求、体验需求、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产业需求相结合的需求方式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需求主流。

推进创建五位一体的新文化,是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乡村精神价值文化的创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实现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以新观念推动乡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二是建设乡村风貌文化。乡村风貌建设要立足现有村庄风貌特色,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与展现乡村文化。三是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要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张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治理。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创新农村传统文化治理。五是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及其生产方式的保存及传承,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功能向新产业资源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产业;结合一个村庄的独特资源优势,引进与创新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构建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机制是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乡村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创新支撑的发展机制。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农民,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农民通过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呈现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里。夯实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以科学思想观念引导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创新文化新阵地,培育现代新农民。在总体规划设计,文化产业开发上做好管控。要引进社会力量,在引进与传播外来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坚持夯实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对文化创新的支撑作用,通过文化创新的动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作用、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成果展现来支撑来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进乡村文化创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31/5660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