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春耕用上高科技 农民摆脱“一腿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次数:82715
内容摘要:惊蛰一过,春耕始忙。在洞庭湖滨的一座恒温恒湿厂房内,一粒粒稻种正冒出小小的嫩芽,焕发着勃勃生机。从最初的浸种催芽环节开始
 惊蛰一过,春耕始忙。在洞庭湖滨的一座恒温恒湿厂房内,一粒粒稻种正冒出小小的嫩芽,焕发着勃勃生机。从最初的浸种催芽环节开始,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正在改变。

记者了解到,随着物联网、大型插秧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和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传统的春耕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省时省力、自动化、智能化正成为新潮流。

“娇贵”栽培,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春耕时节,洞庭湖平原上一片忙碌景象。“过去是自己浸种催芽,把种子装在编织袋里,在水塘里浸泡一天后,再到室内保温催芽,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不说,而且成本较高、成活率相对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村民说,现在有了专门农业科技公司负责催芽,不仅省时省力、成活率高,而且成本也低。

负责浸种催芽的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公司就在村子里,配备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厂房,配有专业技术人员,从制种到催芽到育秧,都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

新型种植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也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智能耕作,突破时空限制

看到福州市区下雨,正在送货的王永源不慌不忙打开手机APP,看到远在闽清县的自家农场里降雨量达到了44毫米,打开农场的摄像头,指导家人挖沟、排水。“原来每天至少往地里跑三趟,刮风下雨更不敢离开,现在出远门也不怕。”王永源说。

王永源是福建省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负责人,他手机里显示的农场信息来自当地农业局支持的物联网项目:每块地里都安装有感应器,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农场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情况等信息,还可以根据需要远程操控遮阳板和浇灌设备。

“这套系统还可以记录下全年的数据,到了年末,我们可以分析气象变化、施肥施药节点和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改进种植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王永源说,信息化有助于实现“藏粮于技”,将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技术正在发力,智能化、定制化和新农机描绘出我国未来春耕新图景。

机器换人,种地不再“一身泥”

“过去,1个人1天只能插秧1亩地,家里要有几十亩地就忙不过来。现在有了它,1天1个人可插秧15亩,顶过去15个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村种粮大户雷炳华指着身旁约一人高的插秧机,高兴地说。2014年起,雷炳华陆续购置了4台大型插秧机,2017年实现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有了规模化的支撑,雷炳华还延长了产业链,创立了“武夷生态园黄坑大米”品牌,凭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卖出了好价格。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在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过去农民种田“一身泥巴一脸脏”的形象。在平原地区,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耕种者甚至可以穿着皮鞋种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春耕用上高科技 农民摆脱“一腿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29/5658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