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四川鼓楼镇:桃花映红了幸福的脸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5383
内容摘要:图为桃花节期间,游客在赏花拍照。 春日暖阳照,古楼桃花开。3月16日,四川省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拉开了帷幕,古楼镇2.3万余亩连
 

 

图为桃花节期间,游客在赏花拍照。 

春日暖阳照,古楼桃花开。

3月16日,四川省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拉开了帷幕,古楼镇2.3万余亩连片桃林芬芳吐蕊,吸引各地爱花游客纷至沓来。夏日果熟时,西充县还将举办品果节,古楼镇又会是一派游人如织的美好景象。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古楼镇的第一棵香桃才刚刚种下。这个由村民自发种植的香桃,果香价更“香”,俘获了不少村民的心,赵家庙村、过江楼村率先整村推进种植,随即全镇13个村全面铺开,到2014年就发展到2.3万多亩,占全镇耕地面积80%左右。

一路花香一路歌,桃花朵朵映红了村民的脸庞。从村民自发种香桃,到能人带动、树标杆,再到政府推动、促三产,一棵香桃用了30余年,成长为古楼镇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村民主动,实干兴业

车行在赵家庙村的产业路上,两旁手臂粗的桃枝舞动着艳丽的桃花,煞是喜人。“这些桃树很多都在二三十年以上,由此可见我们村种桃的历史。”赵家庙村党支部书记冯勇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冯勇和村民侯祥仲率先“吃螃蟹”,用自家的承包地各自种了一两亩桃树。

“到了收获季节,1斤就能卖上两元!简直不可想象!于是邻居开始从我这里引种。”冯勇说,就这样一户影响一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家庙村就有一半的村民利用自家的坡地种上桃树,到了2000年前后,全村种桃面积达1000余亩,占耕地面积70%以上。

现在的赵家庙村,香桃品种早、中、晚熟的都有,从5月到9月,都可吃上新鲜美味的桃子。全年桃子总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上桃花节、品果节带来的农家乐收入,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赵家庙村61岁的刘守平,早年靠养猪和做点水果生意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如今大儿子在广东发展,一年收入20多万元,小儿子在西充县城开了个餐饮店,一年收入10多万元。孩子“不差钱”,但刘守平跟老伴儿始终坚守老家那“一亩三分地”。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起种桃树,如今一年收入七八万元。2009年,他还利用种桃的收入建起一座3层新楼房。

过江楼村的故事则更显励志。

据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奎回忆:“那是2002年,我们见赵家庙村种桃致富了,于是就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讨论本村要不要发展。”当时,村里组织自费出去考察,村民们踊跃报名,去了临近的阆中、南充市嘉陵区、成都市龙泉驿区等地。

“在龙泉驿,我们了解到一个普通的4人家庭,光卖桃子就收入六七万元,这是种粮食的多少倍啊!”李学奎说,回来后大家一致要求马上行动。

当年过江楼村就栽了1000多亩桃树,以后逐年引种、改良,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亩,并兴建起农家乐50多家,全年农旅结合收入达1500多万元,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过江楼村的严秀琼,讲起种桃发家致富的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时村上组织出去考察,我第一个报名。”想当年,夫妻俩拉扯3个孩子在农村,日子过得很艰难。然而自2007年起,日子便渐渐有了起色。“2007年卖了1万多元,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3万多元,2009年5万多元,去年超过了10万元,今年估计收成好,十一二万元没问题。”

记者发现,无论是赵家庙村还是过江楼村,香桃产业都是各组各户全覆盖,而且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户在合作社的指引下自主发展,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磨炼,家家户户都掌握了成熟的香桃致富经,产业带来的每一份收入基本上都揣进了农民自己的腰包。

“总结我们村香桃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几乎全是村民自己主动实干,自发搞起来的,我们村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李学奎说。

能人带动,提质升级

香桃产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对技术和市场的把握缺乏前瞻性思维,在产业去与留、进与退的十字路口,一批能人的返乡恰逢其时,挽救了全村的香桃产业。

高元斗早年在外做医疗器械生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2008年夏天,南充一个做水果生意的朋友向他打听哪里可收购桃子,让他很惊讶。“西充离南充这么近,南充的水果商居然不知道西充已经发展出几千亩连片的桃园?”高元斗说。

但带着那位朋友回到江楼村后,高元斗发现了问题。村民种的桃子虽然好吃,但大部分都没管理好,桃子个儿小,果皮上麻斑多,朋友没看上,论堆卖最多两元一斤。

此外,高元斗还发现部分村民因桃子不好销而砍树种粮。他赶紧制止,并决定放弃生意回村种桃。

“我向那位朋友请教了很多种桃的经验。”高元斗说,加上他买了很多书学习,并常到别的地方参观考察,初步掌握了种桃的成套技术。随后,高元斗就从村民手中流转了37亩别人不愿意种的桃园。

首先对桃园做大手术。把多余的枝都砍掉,只留3个,且要散得开。“这样长的桃子虽然少些,但能充分吸收营养和光照,桃子个儿大,有卖相。”高元斗说,修枝后的第一年,他还把刚结的桃全部摘掉,只让长树。第二年,村民到他桃园一看,好家伙!那桃足有别人的两倍大,经过套袋保鲜,摘的桃果皮干净,口感脆甜,一斤能卖五六元,而且很抢手。

接着,高元斗又与有机农业接上轨。他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只用生物有机肥,坚决不使用化肥;只用生物农药和太阳能杀虫灯,绝不使用化学农药;绝不使用除草剂,并在桃园广种三叶草,不仅抑制杂草生长,翻耕后还是良好的生物氮肥。

取得了有机认证后,高元斗的桃子每斤能卖到10元。由于他成功树立起了香桃产业的标杆,在镇领导的鼓励下,他挑起了古楼镇香桃产业专业合作社的担子,不定期地请省农科院专家来讲课,还在镇上开了个茶楼,专门用于种植户相互交流,茶楼还摆放了许多桃树种植专业方面的书以及光碟,随时可供大家翻阅和观看。

“我们把合作社骨干成员分片派到每个村,让他们去大力推进各村产业,这样全镇香桃产业从三四千亩迅速发展到上万亩。”高元斗说。

除了高元斗,赵家庙村的刘先强也是一个能人。2008年前,刘先强还在深圳做家具生意,因看到家乡香桃产业的前景,毅然回村种桃。他在赵家庙、过江楼两个村共流转了200多亩地种桃,2012年开始见效,如今每亩产值达1.5万元,一年纯利200万元以上。

刘先强走的也是有机路线。“始终站在行业前头,不与普通农民抢市场”是他常说的话。如今,全镇有机香桃已经占据了半壁河山。

此外,还有过江楼村的赵远、李学强等能人,他们无不是在别的村民打算放弃的时候勇敢接盘、激流勇进,并逐步做大,带动全村产业蓬勃发展。

政府推动,融合发展

“2011年的时候,全镇香桃产业就发展到五六千亩了,这引起我们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逐步加大了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古楼镇党委书记何斌说,从2013年至今,古楼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高达5亿元,仅去年就2亿元,如今的古楼,交通四通八达,新村星罗棋布。

目前,全镇香桃挂果面积达1.2万多亩,产值超过亿元,再过几年,这个数字还要翻番。“现在我们考虑的是,第二产业相对薄弱,如何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何斌介绍,一三产业融合,从2013年首届桃花节和品果节起,已经比较成熟,仅农旅融合一项,就为古楼镇百姓创造了6000元以上的人均纯收入。

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但一座规划占地面积4500亩,总投资11亿元,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区、有机农产品研发展示区为一体的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正在快速建设中,今年有望全面实施基础配套、标准化厂房、冷链仓储等建设;2020年底计划招引入驻企业50余家,解决万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10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是西充县实施振兴乡村以农兴工的杰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建平说。

其实早在2008年,西充县就成功注册了“充国香桃”商标,2011年部分被认证为中国有机农产品,2012年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充国香桃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如今,这一公共地域性商标享誉大江南北,正逐步将西充“充国香桃”产业推向又一个发展高峰。

按照“区域布局、连片建设、融合发展”的思路,西充县在该县太平、古楼、金源、李桥等10个乡镇,连片建设长110公里、130个村集中发展、总面积达10万亩的“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农旅融合,使产业扶贫项目与农业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在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古楼镇内,占地1000亩的“中国·西充桃文化博览园”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计划两年内打造成为国家4A级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景区,集中展示西充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川北独特的民俗文化,惠及当地桃农6000多户。

近年来,西充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等旅游品牌,举办了南充市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西充县委书记孙俊在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该县2020—2035决胜目标:努力把西充全面建成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公园、国内康养胜地和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四川鼓楼镇:桃花映红了幸福的脸庞”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24/5653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