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青岛平度一年送戏下乡2100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8  来源:齐鲁壹点  浏览次数:82889
内容摘要:近日,青岛平度东阁街道崔召社区大集格外热闹,平度吕剧团送戏下乡的红色大幕伴随着吕剧经典大戏《龙凤面》拉开了序幕。近年来,
 

 

近日,青岛平度东阁街道崔召社区大集格外热闹,平度吕剧团送戏下乡的红色大幕伴随着吕剧经典大戏《龙凤面》拉开了序幕。近年来,平度振兴地方戏曲,充分利用当地剧团资源,让戏曲走入百姓当中,仅2017年就送戏下乡2100场。

一年送戏下乡2100场

自去年进入腊月门,赶着集唱小曲听大戏成了平度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年大家日子过好了,村里啥都不缺就是缺几分热闹,自从三四年前舞台时不时搭到家门口,老的少的没事就聚过来跟着老师唱两曲,特别是一到年节,这一唱感觉消失好久的节庆味又回来了。”崔兆社区村民王兆仁听完后很有感触的说道。

老百姓的这份热闹感和参与感的背后,是平度近三年多来坚持“地方戏曲振兴,文化繁荣惠民”的努力。仅2017年,平度就以2100场“送戏下乡”活动为支点,撬动了分布于平度各乡镇的51家大小剧团演出资源,让老百姓久违的家乡调重新浸润日常生活。

每年拿出500余万元专项资金

近些年来,在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及村民生活方式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曾经响彻乡里、备受追捧的传统戏曲日渐式微。平度境内10多个地方曲艺也未能幸免,受众流失,专业院团平度吕剧院最困难时连续几个月只能发几百块工资,其他民间剧团解散大半,多个流传百年的地方唱腔更是濒临灭绝。2014年起,平度“振兴乡村曲艺计划”正式开局。

近年来,平度每年拿出500余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奖补各类剧团和演出队伍,使吕剧、柳腔、快板等传统曲艺及明村镇地瓜戏、田庄烛竹马等地方表演形式的创作、演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除此之外,在送戏下乡推广活动中,采用“政府全额掏钱、剧团负责演出、群众免费看戏”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让戏曲重新走近老乡。

另一方面“造血”为本,“所有的文化产品想要盈利最根本的路径都是以内容赢得观众‘注意力’,传统曲艺要真正活起来也要坚持‘内容为王’”。平度市吕剧团团长崔海英对此深有感触。

近年来,以平度吕剧团为代表的平度大小剧团在“演精”和“唱新”上深耕“内容”。“演精”的着力点在优秀的传统剧目上。他们根据当代审美对《姊妹易嫁》、《丰收之后》、《小姑贤》等10余个经典剧目选段在舞美、服装、演唱、现场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升级版精加工”,使演出更具观赏性。“唱新”的发力点在新剧目编排上。

打造草根戏曲明星,让戏曲“活”起来

“活起来”的地方戏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平度曲艺借鉴了当下文化演出市场流行的‘粉丝’经济,在戏曲偶像打造与粉丝培植两端用力。“平度戏曲电视大奖赛”就是平度宣传文化部门搭建的“造星平台”。大赛吸引各剧种的能人走进演播室分组拼表演、拼编曲、拼观众缘、赢大奖,对优胜者及团队还进行了后续专题报道及专场颁奖晚会,大赛让平度吕剧团10多名演员坚持吕剧梦想的故事广为人知,20多个民间庄户剧团的30多个草根演员“走红”,成为地方戏舞台中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台柱子”。

戏曲偶像之“火”不灭还离不开与观众的持续互动。2017年,2100场戏不仅唱响了农村大戏台,还唱到了农村校园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次演出结束,“偶像”演员们都会安排时间去附近中小学和村里文化活动场所,给孩子上一节曲艺课,和社区曲艺爱好者切磋一下演技,让地方戏曲的种子在基层土壤中慢慢成长。2018年,平度计划向市民推发40万张文化惠民卡,其中进剧院听曲子、跟剧院学曲子等文化消费项目持卡可以享受优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青岛平度一年送戏下乡2100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08/5641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