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不忘初心兴蚕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5  来源:陕西农村网  浏览次数:83046
内容摘要:这些年幸亏有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也多亏市区蚕桑站的技术指导,不然我坚持不到今天,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家住安康市汉滨区瀛
TIM截图20180305174643
 “这些年幸亏有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也多亏市区蚕桑站的技术指导,不然我坚持不到今天,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家住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新兴村的李善龙动情地说。

1990年,李善龙看见养蚕的人很多,鲜茧价位也高,于是他萌生了养蚕的念头。恰逢当时的安康县团委举办青年蚕桑技术培训,好学的他就被推荐去学习。学习归来,他选了2亩肥沃的山地,密植桑苗。又买了一张蚕苗,收获的鲜茧卖了200多元,这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邻居马永奎是流水镇蚕桑站的技术员,见他很爱学习,就把关于培育养殖蚕桑、蚕桑病虫害防治等书籍赠送给他。他像蚕食桑叶一般,孜孜不倦地啃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

1993年他开挖了6亩标准桑园,蚕苗从一张育到6张。他还想继续扩大养殖,于是就向安康市蚕桑站寻求帮助。他的热情和执著感动了站长张京国。1996年,张京国徒步几十公里来帮他,鼓励他坚定蚕桑事业的梦想。

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技术日趋成熟。2002年,趁着国家启动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际,他将自家的土地全部用来兴桑,喂养的蚕苗扩展到8张。

2000年开始,打工热潮席卷到这个小山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奔向南方打工,村里蚕农慢慢减少。到了2005年前后,村里养蚕的没几家了。家人的不理解、亲戚朋友的劝告、打工热潮的影响等等,李善龙迷茫了。恰在这时,当时的南溪乡政府将他纳入乡土人才,在全乡蚕农中作为典型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于是,他更加坚定要继续发展蚕桑事业。

可是,到了2014年,鲜茧丰产,李善龙还没来得及绽开笑脸,就出了车祸,两条胳膊骨折,一条还是粉碎性的。妻子在外面打工,一双儿女不赞成他继续养蚕,但是他咬牙坚持着。当时,正是大量用工时,一天需要十几个人,他脖子上挂着打石膏的胳膊四处请人帮忙……

2016年,幸运之神终于眷顾这个孤独的养蚕人,春季的蚕苗养坏了,但其他季节的蚕苗却获得了丰产,毛收入有五六万元,于是他将村里闲置的桑园流转了几十亩。2017年,他喂养了50张蚕苗,与2014年一样,收获鲜茧2000多公斤,收入近10万元,除去人工费5万元,纯收入5万元。

年近50岁的李善龙,28年来执著蚕桑,鲜有知音。市场萎靡、家人阻挠,甚至劫后余生,种种打击都没有摧毁他的梦想。现在的李善龙,信念无比坚定,目标无比明确:大面积植桑;3年后,每年喂养蚕苗达到100张;带动村里至少20户贫困户共同兴桑养蚕,以发展产业彻底摆脱贫困。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不忘初心兴蚕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05/563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