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一个中年男子面前,交谈中得知他叫林子顺,是本村人。他笑着告诉记者:“我家有三口人,原来就靠着承包的6亩地过日子,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就挣6000多元。”说到这里,他掰着手指算开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的收入:“6亩地流转费6000元,我也成了养殖场的‘长期工’,每年挣3.6万元,在农忙时,老伴还到养殖场当‘临时工’,一年下来全家有差不多6万元的收入,比原来自己种地时提高了10倍。”
养殖场主人刘同军原来在一家规模企业做销售业务,基本工资加销售提成,10多年时间,他有了一笔雄厚的资金积累。这时他有了转行在现代农业方面独创一份天地的想法。几经运作,于2015年在常庄科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常庄科肉牛养殖场。他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50亩的四个养殖大棚,经过这两年的繁育,到2017年已达到存栏四百头的规模,其中有产仔母牛200头,其它900多亩地除种植了120亩果树外,剩余的全部种植玉米青储饲料.
“我的肉牛养殖完全符合‘绿色标准’。”刘同军介绍说,为此,聘请中科院的李文龙教授定期前来指导。2016年获得邢台市肉牛饲养标准化示范场。
“有福大家同享。”刘同军道出了他办养殖场的初衷。他说,带领全村农民共同奔小康是他最大的梦想。场里有22名‘长期工’,春节期间上班按国家规定的双倍工资发,就是农忙季节从村里招来的五六十名临时工,工资也比别处高。
临近中午,记者走出养殖场办公室时,遇上刚刚下班的几名员工,一个年逾花甲叫刘贵荣的农民告诉记者说,他岁数大了,在家“闲不住”,来农场打工,只能干些轻巧活儿。“别看活儿轻,一天能挣80多元哩!”说着这位老人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