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岸边生活了60多年的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金水岸农家乐老板黄新海说啥也想不到他们种出的水稻竟成了城里人眼中的景物,村子周边的稻田、荷塘也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名胜风景区。
“3年前提乡村旅游,村里没一个人愿意。”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海感慨良多。
蓑衣樊村是黄河大堤下的一个小村子,因为人多地少,田薄土盐,从解放到现在一直戴着贫穷落后的帽子,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村里的凯瑞医疗公司老板刘树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想从旅游入手,带村民打个翻身仗。“蓑衣樊村四面环水。做好了水文章,就不愁没人来旅游。”
2010年,大芦湖文化旅游公司成立,在全县第一个开展土地全流转,将村民手里的土地按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地发展特色经济。2014年刘树海在省水稻研究所看到彩色水稻得到灵感——在稻田里用彩稻作画。公司拿出1万平方米左右的稻田,用紫、绿、黄等不同颜色的水稻种成龙虾、螃蟹以及酒器等不同形状的巨型图案。在广阔的稻田上作画,既为大地增添了美感也为企业做了宣传,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浏览。后来,索性在稻田搭起木桥,在荷塘稻田间建起玻璃台面的瞭望塔。游客登高瞭望,稻田画尽收眼底。不经意种出的稻田画竟成了乡村旅游的大卖点。
鱼池不是单纯地养鱼,依托省市垂钓协会组织开展钓鱼比赛;荷塘也不单是种藕,在荷塘边建亭,放游船下水,组织书画家、摄影家“走进蓑衣樊村”采风寻景;稻田里也不只有水稻,里边放养着许多“鸭兵蟹将”。
每年四五月份,在温棚里育好的雏鸭、蟹苗便放归稻田。鸭叫麻鸭,蟹是中华绒蟹,都属杂食动物,主要以稻田间的杂草、浮萍、田螺为食,它们在禾苗间逡巡游弋还有带来透光通风效果。“靠生态种植每亩地收获大米700来斤,稻田蟹100多斤,大米按每斤7元,蟹子每斤50元。”刘树海介绍,“论价值,作为‘副业’的蟹子收益超过了大米。”
为防止鸭子逃跑,稻田边上竖起了铁丝网,在地头上盖起一排排的蓝色“小别墅”。“鸭子小的时候最怕黄鼠狼,长大之后,除了怕人啥都不怕。鸭子长到3个多月的时候就需要夜晚巡逻放哨了。”
在放养蟹子的稻田四周,是大半米高的塑料防逃墙遮挡。“这个防逃墙必须足够结实耐用。‘墙’上不能有皱褶、直角、漏洞。一旦出现漏洞,这些‘蟹将’们就会‘肩搭肩’成群结队地逃出去。这些家伙们看起来又蠢又笨,实际灵巧得很。”
这两年,蓑衣樊村主打鸭(蟹)田米、稻田鸭(蟹)品牌,鸭(蟹)有机,米绿色,鸭(蟹)凭米贵,米借鸭(蟹)香,“中华绒蟹虽然身材短小,价钱上却和大闸蟹有一比。”
靠这些文章,蓑衣樊村的生态旅游渐渐搞出了新名堂。去年9月,山东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暨生态健康渔业培训班选在蓑衣樊村召开,该村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在全省推广。
逢年过节,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春听蛙鸣,夏看稻绿,秋闻虫唱。冬天呢?尝到了变革甜头的蓑衣樊人灵机一动,搞起了稻田冰场。他们在稻田里一层层地覆上水,水一层层地冷冻起来,冰能达到七八厘米厚,稻田成了天然的滑冰场。别的景点遇“冬闲”,而他们这里却“旺”得很。
淄博巷、日照巷,北京路、上海路.......蓑衣樊村木制指示牌上,特色鲜明的标示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倍感亲切。黄新海的“金水岸”开在“日照巷”里。1月30日这天,来这里吃饭的几个日照藉游客吃过饭后还将农家酱、大窝头买走。“这顿饭我挣了100多元。”作为曾经的贫困户,老黄满脸的皱纹掩饰不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