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陕西洋县草坝村:从“路”入手变乡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920
内容摘要:俯瞰草坝村。(资料图)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走进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洋县洋州镇草坝村,浅山丘陵的地形随着四季
 

 

俯瞰草坝村。(资料图)

“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走进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洋县洋州镇草坝村,浅山丘陵的地形随着四季的变换呈现出美轮美奂的乡村美景。

村前阡陌纵横,可闻稻谷飘香,可观朱鹮嬉戏;村后千里梯田,可赏细雨梨花,可听莺歌燕语;村内整洁美丽,可居田园别墅,可品有机美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在的草坝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稻香梨酥鱼肥鹤舞,村美民富产业兴旺。

然而,12年前,这个享有“朱鹮之乡”美誉的草坝村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级贫困村。12年间,这个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发展、变化,才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家园?这还要从2005年刘开昌当选草坝村党支部书记说起。

由“乱”到“治”

“刘开昌要回村里当书记了!”传言不胫而走,让这个昔日宁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脑子坏掉了?在外好好的生意不做,跑回来受罪。”群众议论纷纷。

2005年,当时的草坝村村干部已经3年多没有发过工资了,村集体欠债20万元,村里环境脏、乱、差,到处污泥浊水,一下雨一个礼拜进不了村。

而此时的刘开昌,已经是这个地方远近闻名的“首富”,常年在外承包工程建设,日子过得既舒服又体面。

“你在外边搞得这么好,你看看这个村里搞成啥样子了。”在镇、村干部多次找到刘开昌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并下定决心要振兴这个已凋敝不堪的村庄。

“草坝村4000多亩地,却没有一条路,农民收庄稼只能靠肩挑背扛,天一下雨就弄不回来,有的就烂到地里了。”新上任的刘开昌决定先从修路做起。但是,钱从哪里来?村里一没企业,二没积累,况且还负债,银行贷款行不通。

“为了村里的发展,带头人必须做出牺牲,群众才信你,才会跟你走,跟着你干。”刘开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他决定自己垫资进行修路。

至今,刘开昌依然清晰地记着,削山铺路,占地98亩,挖了1108棵梨树,从2005年11月18日开工,到2006年11月22日全面贯通验收,新修带硬化一共6.3公里。

前前后后,刘开昌出资160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算一笔巨款,自己也舍不得,但是为了村里发展必须得这么做。”刘开昌说,“当时在洋州镇也是轰动一时,有钱的村子都不敢修,草坝村修了这么长的路。路修通了,彻底解决了农产品种下之后拉不出来、不好卖的问题。骑上三轮车种东西,成熟了就拉回来了,大家都是赞口不绝。”

“当时修路,他能把自己这么多钱拿出来,当时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感动地都流眼泪了,村里人都说我们群众有眼力,选了一个好领导。”草坝村村民王建红记忆犹新。

“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才能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想干个事情就易如反掌。”刘开昌说,“从这一条路开始,草坝村开始由‘乱’到‘治’的转变。”

由“分”到“合”

路通了,群众的心离党支部近了。刘开昌决定趁热打铁,走出一条带领全村百姓致富的路。

2007年以前,草坝村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经营,不便于集体管理,更不便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经过外出考察,刘开昌提出了在草坝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想法。

此意见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其他村干部的一致反对。“民以食为天。支书,这个事你可不要搞。这不是说我们不支持你,这是吃饭的事。”在村“两委”会议上,草坝村监委会委员李望芝第一个反对。

李望芝说,当时之所以反对,第一是因为当时群众都刚把温饱解决了,都安心地在家里搞生产,没有愁吃、愁喝,提出来搞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人搞得心慌;第二是因为当时群众没有钱,入股的钱从哪里来?当时要让群众拿出钱来难度是相当大的。

“要想从温饱到小康,必须彻底打破分散经营,走合作化生产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农业改革中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我们的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不管大会小会,只要一有机会,刘开昌就给干部们做思想动员。

2008年年底,草坝村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会议讨论决定,村“两委”15名干部每人一股,每股50元,进行合作社登记。

然而,令刘开昌意想不到的是,这件大会上谁都说好的事,在出资人签名入股的时候,谁都不出一分钱。“50块钱,对当时经济不宽裕的草坝村村民来说,还是不敢冒这个险。”李望芝说。

村干部们的这一举动给刘开昌当头一棒。“当时心理包袱十分沉重,内心十分绝望!”刘开昌说,“你说我干这么多事情,一切都是为了咱们村的村民,尽快地摆脱贫困,加快致富步伐。结果你看,好心还是得不到好报。”

作为带头人的刘开昌虽然气愤,但仍然保持理性。刘开昌说:“登记已经进入程序,必须还要登记,一户50元,一共750元,我把这钱替大家出了,将来搞好了,分红是你们的,搞没了,算我的。”

就这样,合作社成立起来了。刘开昌出资147万元,为合作社修建起了办公大楼。草坝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从此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生产之路。

由“穷”到“富”

村民组织起来了,如何选定一条产业致富路考验着刘开昌。

草坝村位于朱鹮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为保护这一世界珍禽,让朱鹮可以在田野里自然觅食,洋县政府禁止在朱鹮活动区域内使用化肥、农药。

“不用化肥、农药,农业种植产量很低,农民没有积极性,土地撂荒严重,农民收入差,日子过得紧巴。”刘开昌说,“2005年以前,草坝村农民人均收入一千八九百元。”

“变劣势为优势,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刘开昌的这一决定再一次引来了发对。“以前没搞过有机农业,种一般庄稼多少还能收点粮食,搞有机农业收不上东西咋办。”

在质疑声中,刘开昌自掏腰包购买香稻种子、有机肥料,免费向合作社社员发放,建立起了1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第一年,草坝村的有机水稻大获成功,以每斤1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为了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实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刨除销售成本之后,合作社通过二次返还,把赚的钱全部分给了有机水稻种植社员。过去一亩水稻收入七八百元,现在一下就是两三千元。

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所有参与有机水稻种植的农户都加入到了合作社。“这一次一共有107户入股,每户入股1000元。”刘开昌说,“原先50元一股没人入,现在1000元一股入不停。”

紧接着,刘开昌连续多年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科所等有机种植专家、教授到村里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有机香稻、有机黑米、有机油菜、有机黄金梨等产业蓬勃发展。

“过去我们的梨子三五毛钱一斤没人要,现在我们的有机黄金梨交给合作社每斤就要3元钱。我们的日子跟以前是大不一样了,现在供儿子上大学也不愁拿不出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村民王建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种植了3亩黄金梨收入2.7万元,3亩有机水稻收入5200元,5亩有机油菜收入4000元,合作社分红收入3480元,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赚了2万多元,共计收入6万余元。

“经过这一系列发展,种出东西卖不上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瞄准做高端农业,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刘开昌说:“眼下我们着手在延伸农业产业链上下功夫,正在建设有机食品加工厂,生产有机梨酒、醋、饮料以及黑米酒、黑米醋、黑米月饼,把生产用的废渣做成有机饲料,还建成了10万头有机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朱鹮湖”牌有机产品直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20多个国内城市并跨出国门销往美国和德国。现在,草坝村的482户村民全部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2018年,我们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2万元。”刘开昌信心满满。

由“富”到“美”

村民富了,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里的公益事业怎么搞、社会保障怎么弄、兜底脱贫怎么干?在刘开昌的带领下,草坝村又走出一条通过“三变”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

“有了集体积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发展后劲也更足了。”如今的草坝村路网健全,村前村后四通八达,90%以上村民住上了小洋楼。

刘开昌说,草坝村紧紧抓住合作社这个“牛鼻子”,按照“合作社+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积极组建农技服务、农村经纪人、互助基金3个协会和旅游、演艺、建筑、物业、劳务派遣5个公司对社员生产的有机产品和社员股份进行捆绑整合,实行集团化组织运作,激活了社员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实现村集体固定资产过亿元。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草坝村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着力建设精品旅游村,打造宜居宜游“新草坝”。近年来,累计投资2600多万元,先后打造“四园一中心”的旅游服务格局,成为西安、汉中及省内外游客休闲度假娱乐的“后花园”。

同时,草坝村还依托“胸有成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竹产品及朱鹮旅游纪念品10多种,并对100余户农家乐实行星级标准化管理,目前全村游客日接待能力达1600人。去年油菜花海节期间,全村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万元,旅游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淘金聚银”的“增收器”。

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如今的草坝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组面貌大为改观,群众遍享农村“三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变公园”的第一个目标已基本实现,全村正在打造“中国有机农业第一村”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村”的第二个奋斗目标上阔步前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陕西洋县草坝村:从“路”入手变乡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203/5622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