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广西渔稻结合实现“老树开新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0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835
内容摘要: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但一直以自给自足为主,产量不高,难以大规模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但一直以自给自足为主,产量不高,难以大规模供应市场,百姓更是难以靠此增收。近年来,稻田养鱼这一古老的种养模式,在广西境内上演了“老树开新花”。

三江河畔袅袅炊烟,烤鱼的香气伴着沉甸甸的稻穗随风飘荡。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姑娘和小伙们一起抓鱼、烤鱼、庆丰收的热闹景象,衬托出广西渔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对于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巨大作用。

“广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传统渔稻种养需要转型升级,要为‘老办法’注入‘新基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秀隆指出,“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稻田综合收益,提升稻米品质,确保粮食安全,自治区不断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示范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仅一年多时间,广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发展规模已从原来的60多万亩、稻渔产量1.5万多吨和产值7亿多元,发展到100万亩,稻渔产量4.5万多吨和产值20多亿元。

新模式激活老办法,效益显著推广快

广西现有水田面积2310万亩,保水田1627万亩,其中,至少有1000万亩以上适宜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广西海洋和渔业厅厅长蒋和生说:“广西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业,有历史、文化、资源、气候、环境等诸多优势。”

如今,在三江县、全州县等桂北等地的稻田里,不仅能种稻,还能养鱼、虾、鳖、鳅、螺等水产品。自治区大力推广的三江“超级稻+再生稻+鱼”、全州“稻+高产禾花鱼+瓜果”等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正是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的升级版。全州县广西桂林绿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稻+高产禾花鱼+瓜果”模式,获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三江“超级稻+再生稻+鱼”模式获绿色生态奖。

“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业多益”的种养新方式快速从三江、融水、全州、兴安等桂北传统优势区向桂南、桂东等地区扩展覆盖,各地展现了“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螺则螺、宜蟹则蟹、宜鳖则鳖”的兴旺景象,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形成极大效应。目前,全区已建立了50多个稻田养殖示范基地,八桂大地正以现代农业新境界复兴“鱼米之乡”新胜景。

“广西从稻田改造、品种要求、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探索出多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模式。”广西农业厅副厅长梁雄说,“进行稻田改造,使其既有利于栽培又方便于养殖;不断培育适宜渔稻共生的新品种和水产品种;不断挖掘渔稻综合种养技术和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科技为支撑。做到这些后,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的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

近年来,自治区以示范带动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对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打造“再生稻+鱼”“稻+泥鳅”“稻+螺”“稻+鱼+瓜果”等多种立体综合种养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成效良好。据统计,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已覆盖广西大部分县区,养殖户每人每年依靠稻渔增收3000元以上。

三江县整乡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已覆盖县域70%以上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350元左右;桂林全州县推广稻田养殖禾花鱼40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80%以上;梧州龙圩区积极发展稻田养殖田螺,田螺养殖面积由2015年的250亩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亩,平均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

资金扶持让农民有干劲,技术支持让农民有底气

“以前,老早就听说‘渔稻’好,但是由于家里没钱,一直都没搞成。”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扶持政策,拿了补助,咱家的‘稻渔’越干越好了!”

2014年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两茶一竹(木)、种稻养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民发展渔稻综合种养的干劲越来越足。据悉,种稻养鱼的田基硬化改造,每亩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水泥、砂石补助;每亩给予300尾的鱼苗补助,鱼苗补助连续两年;再生稻每亩补助150元。2016年下半年开始,田基硬化改造补助调整为每米补助20元,贫困户22元。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补助资金4000万元。资金扶持,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更增强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后劲。

在梁雄看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不断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潜力。广西在稻田工程模式上主推的“坑沟式”,对田基进行硬化加固加高,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的同时,改善了稻田基础设施,有效防止田基崩塌,起到保水保肥、抗旱减灾的作用;开挖鱼坑鱼沟后,增大了养鱼水体,有利于提高鱼产量。同时,解决了水稻需要浅灌而养鱼需要水深的矛盾。此外,坑沟使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增强,稻田水温升高,有利于水稻的分蘖,从而促进水稻稳产增产。据统计,“坑沟式”稻田养鱼鱼产量提高1倍,稻谷增产5%-10%。

多品种立体开发,更为稻渔综合种养推波助澜。种植方面,水稻品种主推再生季强、品质好的“野香优3号”和“中浙优1号”;养殖方面,放养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的“三江稻田鲤鱼”为主,一部分田还试验性地混养罗非鱼、长丰鲫、泥鳅、田螺等,使稻田形成“水上有稻、水中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的立体开发模式,收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效果。

乡村美景产业兴,绿色高产品质优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水质气候,采取生态健康的种养模式,充分发挥‘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原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施用农家肥和农副产品养鱼,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产品无农药残留,是广西一直在做的,更是一直在推广的。”蒋和生告诉记者,“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后,‘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的互利互补效果就尤为明显了。三江就是最好的例子,该县的稻田鱼别有风味、绿色健康、肉质鲜美而广受消费者欢迎。随着旅游、餐饮、物流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流动,‘三江稻田鲤鱼’‘三江高山鱼稻’民族特色品牌的名气正在不断提升和外扬,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如今,广西各地的好山好水加上好鱼好米,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优势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把稻田养鱼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结合“稻鱼节”“多耶节”等众多节日,让游客参与钓鱼、下田捉鱼、烧烤田鱼、品鱼等活动,体验侗乡稻鱼农耕文化的乐趣。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拉长了稻鱼产业链,增加稻鱼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增值增收,农民从中获得增收。

旅游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了农产品销售,渔稻产品日趋紧俏。如今,三江县供销社已将“三江高山稻鱼”和“三江高山鱼稻”等高山农产品的购销列为其重要的业务内容。目前,该县有15个稻田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户从事“三江稻田鱼”的购销,全年购销“三江稻田鱼”1200多吨,约占稻田鱼总产量的50%,产品除了在本县畅销以外,还销售到桂林、柳州等地。而三江县每年鱼产品需求8000吨以上,而该县的自产3000吨,需从外县调入5000多吨供应该县当地市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广西渔稻结合实现“老树开新花””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202/5621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