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亚东县有一个神女峰羊牛毛加工专业合作社,是贫困户扎西丹增建立的。在帕里镇二居委农牧民眼里,扎西丹增就是个“穷折腾”。
“什么都干过,放过牛、打过零工、开过石材、当过驾驶员。”30岁出头的扎西丹增打工生涯已经有10多个年头。5年前当他从深山中搬到帕里镇二居委时几乎一无所有,连住的土坯房子都是租来的。结婚后,一张嘴变成了四张嘴,他虽然在邻乡应聘了公益性岗位,但收入远不够养家糊口。
一声脱贫攻坚令下,扎西丹增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妻子多珍有了稳定工作,先后当上了村水生态和林业生态管理员,每人每年有3000元的岗位补助。小儿子享受无劳力定向补助,每年补助近千元。而且多年悬在心头的住房问题也解决了,政府帮他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13万元,建起了藏式小楼,扎西丹增一家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度过了2017年春节。
“藏毯、氆氇、围裙、毛垫这些都是我们藏民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家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且我们亚东是旅游胜地,来的游客谁不带点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回去。”扎西丹增盯上了传统民族手工业,“这些手工制品都是自作自用,一半以上妇女都有这手艺,不少家里都还有传统藏式织布机,而制作这些藏式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羊毛、牛毛在本地应有尽有。为什么不利用亚东旅游优势、传统文化优势、闲散劳动力的优势,把民族手工业做起来?既做生活必需品,也做旅游纪念品。”
“穷小子”开始“穷折腾”,没钱,就找合伙人,成立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去游说,在成立合作社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跟他有相似情况的——贫困户,他说“只有受过穷,才能吃得苦,脱贫致富的愿望才更强烈”。他筹到了38万元,合作社顺利成立。合作社就在扎西丹增的家里,除了留出两间房子自家住,连上院子在内全部成了加工车间,院子狭长,是搓线、捻线的地方,屋内除陈列产品,摆放了3台藏式木制织布机,吱呀吱呀,纺锤穿梭,织着扎西丹增的梦想。“这个很畅销,舍得用料,近20色毛纱,色彩艳丽。”扎西丹增掂起一个紧致厚实的邦典,又拿起一个围裙,“现在多是用羊毛做围裙,这个是牛毛围裙,保暖、舒适性也没得说。”村里闲散劳力组织起来了,朋多、琼卓嘎这些之前除了放牧、挖虫草没有其他营生的重新拿起了织布机,白玛卓嘎身有残疾,但捻线这个活还是干得来。产品越来越走俏,琼卓玛没想到:“原来我手上就藏着‘宝’,一个卡垫三五天织完,就值好几百元。”销路也越来越宽,不止在本县销售,不少还卖到尼泊尔和印度,收入也在节节攀升,合作社人均增收近2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去年跟我一起3个贫困户都富了。脱真贫、真脱贫,国家给了好政策,有了生活保障,没了后顾之忧,收入要节节高,必须靠产业。”屋内阳光倾洒,扎西丹增蹲着开始干属于他的一道工序——纺线,只见他一双灵巧的手扯着细细的毛纺,编织着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