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培养农村人才的几点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687
内容摘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人才的培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目前农村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农村人才培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培养经费偏低、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设备和信息化较弱、人才年龄结构和层次结构不合理;二是农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分工分业不断细化,农村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流动,大批农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三是农村复合型人才较少。大部分农村人才集中在单一生产型或经营型方面,具有市场拓展、涉外、创业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为欠缺。

推进农村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增收、服务产业兴旺这“四个服务”为宗旨,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手段,以提质增效、稳粮增收可持续为目标,坚持抓人才促生产、抓高端带全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完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技能培训、教育管理、规范指导、政策帮扶为一体的培养制度体系。开启能人培训计划,继续实行青年农场主培训项目,吸引更多返乡下乡青年务农创业。联合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摸清农村人才底数,理清农村人才对培训的需求,精确培训对象,分层次、分批次、分领域、分方向开展培训。制定农村人才评价标准,“因材施教”进行课程设定。建立农村人才培养标准,开展农村人才评价与认定工作。以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与探索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方式。构建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化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

二是积极制定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方案。各级财政可设立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和下乡创业专项补贴资金,以用于农村人才技能培训,尤其是对生产经营型人才的技能培训。对贫困地区专业技能型人才给予补贴,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专业服务型人才培训,引导其开展新品种使用,推广新技术,并给予资金补贴。给予返乡下乡创业人才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强化农村创业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全国各类型人才帮扶贫困地区,促进人才培养项目、支持政策、补贴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表彰对贫困地区具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增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脱贫攻坚的作用。

三是培养涉外农村人才。积极探索涉外农业企业经营型人才培养,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育农业对外发展和合作机制,为农业走出去、农业企业走出去等提供人才支撑。提高涉外农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人才队伍素质结构,重点培育涉外农业企业经营型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定期举办涉外农业企业经营型人才示范培训,带动贫困地区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积极推动建设项目、经营用地用水用电、金融保险、农业补贴、医疗社保等各方面扶持政策向涉外人才倾斜。

四是完善农村人才配套支持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将现有的“政府+银行+保险”等融资模式推广到返乡下乡创业企业。适度放宽农村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企业贷款不良率,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应重点服务与支持农村人才培养、返乡下乡创业企业。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温室设备与大棚、农机具、存栏种畜禽等作为抵押质押物的贷款方式。鼓励农用地适度集中流转于农村人才,对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补贴,并配套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保障农村人才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培养农村人才的几点思考”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127/561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