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农业园区。(资料图)
从这头到那头,车行一个半钟头,这样的农业园区算不算大?可超万亩的偌大园区,由公司流转土地连片经营的仅有800余亩,其余全是一家一户的“小庭院”相连相依。
这里人自豪地称“无人不产业、无时不产业、无地不产业”,产业发展算不算大?可这里没有大片人为打造的新村,全是由不同时代依山傍水自然发展起来的美丽“小村落”。
这里20年无盗抢,10年无纠纷。国家“大法规”宣传教育常抓不懈,各村“小民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无论走到哪家哪户,淳朴、和谐、阳光、上进的精神面貌感人至深。
这是四川省苍溪县运山镇的真实写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的生动展现,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有力范本。运山镇用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绘就了深植于乡土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乡村振兴新坐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镇呈现出产业兴旺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和谐淳朴人文美、民主法治风尚美、勤耕善作日子美的五美画卷。”运山镇党委书记贺俊杰说。大园区+小庭院——
产业融合,藏富于民
冬日暖阳从明净的天空洒下来,运山镇双龙村78岁的唐荣杰同老伴和女儿、女婿坐在院坝边上,小桌上摆满一盘刚从树上摘下的椪柑,一家人其乐融融。
细看唐荣杰的家,砖木结构的三合院颇具川东北民居风格,室内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围绕房子周围的是300多株雪梨、100多株柑橘、700余株红心猕猴桃,还有樱桃、枇杷、桃李、苹果等。“总之一年四季花果不断,一年收入十来万元没问题。”唐荣杰说。
这就是苍溪县典型的庭院经济。目前全县建成这样的小庭院达13万余个,而运山镇则是苍溪县庭院经济的发源地,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很快,成熟于本世纪初,最近几年又有进一步提升。
鸟瞰运山全境,青峰交错耸立,半山间小块平坝相连,实乃农耕时代的福地洞天。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各家各户以自家房屋为原点,纷纷建起了一个个“五小庭院”,即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林园、小药园,但以果园最多,果园又以苍溪雪梨最多。最近几年,红心猕猴桃、翠红李、麻苹果成了后起之秀。可以说,运山人通过种果树生活大变样了。
可是,运山毕竟离县城77公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庭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14年,苍溪县规划了一个涵盖运山全境以及岳东、河地两乡镇部分村的双龙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政府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运山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的大园区有别于其他地方,这里没有大的业主大片流转土地,园区只有一个企业是引进的,其规模也就800多亩。”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数十年的积累与摸索,这里的小庭院户主个个都是果树专业能手,他们每年除了经营自家果园外,还通过育苗以及到周边县市做技术指导挣钱。
“但大园区确实给小庭院充当了强大母体的作用。”县委宣传部有关同志说,“有了大园区的规模效应,政府可以从宏观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比如匹配一些项目、组织一些培训、举办一些节会等,有助于提高各个小庭院发展后劲和增强他们自身驾驭市场的能力。”
双牌村67岁的文笃理感触最深。2000年起,文笃理开始利用自家承包地以及邻居荒芜地种果树,17年来,果园发展到10余亩,可是在2010年前都没赚到多少钱。“为了宣传推广,我免费往成都、重庆、贵州、湖南等地邮寄水果,本地销售价钱也不高。”文笃理说,“当园区建起来后,政府帮忙宣传推广,去年办了一个脆红李采摘节,我的李子卖到了每斤8元,今年卖到了每斤10元!光李子我就卖了20多万元,加上苗子钱,年收入40万元。”
在运山镇共有两家银行,现存款余额达到3亿元,人均存款将近3万元,实现了藏富于民。
大产业+小村落——
产村一体,生态宜居
隆冬时节,穿行在双龙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通八达的产业道两旁,有火红耀眼的金橘,虬枝盘绕的梨园,还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民居,它们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边地头。
说起运山镇的产业,贺俊杰介绍:“我们的法宝是‘三抓三无’,就是抓技术培训实现了无人不产业,抓产业创新实现了无时不产业,抓全域覆盖实现了无地不产业。”
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技术经验,但运山镇仍对技术培训十分重视。据了解,2017年开展了各类技术培训33次,实现了村村有科技宣传队、组组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组建了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老幼致富不缺位,人人懂产业、说产业、做产业。
运山是苍溪雪梨第一镇,现有雪梨5000多亩,仅凭此项就入选农业部认定的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但运山水果在稳保雪梨的基础上,勇闯新路,发展起2000余亩脆红李、麻苹果等特色水果,实现水果季节全覆盖,达到无时不产业。
在运山,凡是能被称作地的地方,都栽满了果树,即使是一些不成形的边角地带和不适宜种果树的边坡,都种上了各类花草。近年来,运山通过号召“户建一个园,人均100棵树”,积极挖掘“四荒”潜力,让产业全域推进、全域覆盖,各类产业达到1.3万多亩,实现了无地不产业。
运山人通过发展产业“富了口袋”,为什么不像别的地方高起点、高规格地集中建设几个新村呢?很多外来参观者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恰恰是运山的特色,我们要保持下去。”贺俊杰说,依山傍水、有聚有散、自然天成、产村一体,这就是特色。
运山的民居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坯瓦房大约占10%,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建起来的砖混结构楼房大约占80%,近几年建起来的乡村别墅大约有10%。老中青三代房屋自然搭配,或独自矗立,或三五相邻,园区的主干道、产业道、入户路就像一株庞大的树木,将这些“奇花异果”串联起来,再有绿园美景相映,更显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就拿土坯瓦房来说,屋脊房顶几乎年年翻修,墙体上白下灰,整齐而美观,水泥入户路通达院内,青石板院坝再配上房前屋后瓜果花草点缀,乡味浓郁。
“不管哪个时代的房屋,室内的装修和家具家电都是现代化的,每个房间一台电视这是必须的,以至于我们一个村的机顶盒数量超过人家一个镇。”双牌村村委会主任何孝平说。
大法规+小民约——
法德互补,和谐淳朴
“结合七五普法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村,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实行法德互补治理,使得各村民风淳朴和谐,实现了20年无盗抢,10年无纠纷的良好局面。”贺俊杰说。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各地纷纷组织宣讲团宣讲十九大精神。运山镇出现一支以农民为主的宣讲团,在镇内巡回宣讲。这支宣讲团成员为上一届评选出来的“运山好人”,他们将十九大精神和自身实践紧密结合,宣讲内容虽朴实无华,但生动有趣,获得老百姓一致好评。
“或许他们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并没有多深,但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是充满生命力的,大多是要大家遵从传统文化、勤劳苦干拒绝‘等靠要’,以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事例去感染群众、鼓励群众。”贺俊杰介绍,运山镇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运山好人”“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方面的评选活动,每届评选完毕,都要组织这些典型到全镇作巡回报告。
运山镇每一个村都建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周围的宣传栏不仅公布了各自的《村规民约》,还结合本村产业和村情,作了一些产业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宣传。
“公益事,要积极;讲奉献,莫贪利;敬老人,爱儿童;夫妻和,睦邻里……”双牌村的《村规民约》采用《三字经》的模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仁者,人心人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推己及人意也……”文庙村分别对“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作了注解。
“畜满栏、果满园,一年收入上万元;园养猪、猪养园,鱼塘沼气好循环……”双龙村广场上的《庭院建设歌》,村里人倒背如流。
“随便走进哪村哪户,不管来人是生是熟,主人肯定笑脸相迎,然后端凳子、泡热茶、递水果忙得不亦乐乎。”贺俊杰说。若问运山民风为什么这么和谐淳朴?“第一是人人都富裕了,相互之间没有多少防范和利益争夺,第二嘛,就得归功于我们的德化教育。”
双牌村李文财深有体会:“若有了争吵斗殴的时间,或是告状上访的想法,还不如多耗点精力在自家果园上,来年有个好收成,比什么都重要。”他在2000年从7棵果树起家,如今发展到家有2000株猕猴桃、350株脆红李、350株翠冠梨,每年纯收入已达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