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宿州“夹沟香稻”回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767
 

 

香稻米的原产地——夹沟镇镇头寺。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拥有种植稻米的悠久历史。然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这里的生态曾遭受巨大破坏,稻米生产的根基受到威胁。当地政府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开始逐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进行科学育种,使夹沟镇的香稻米种植业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眼下,当地正致力于打造品牌,使夹沟香稻米“走”得更远。

从插秧到收获,只要走进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香稻米生产主产区,到处都能闻到阵阵稻米的清香。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闻名全国神奇的夹沟香稻米生产基地。探访稻米“吾”从何而来。

1

改善生态找回“贡米”的味道

站在五柳村42米高的龙泉湖大坝上向西眺望,鱼山、金盆山、犁铧山、壮马山等五座山环湖而抱,山间筛子泉、龙泉、大闺女泉等数条泉水小溪汇入龙泉湖,形成了一个水面约800亩,蓄水42万立方米的碧水湖泊。龙泉湖东侧的香稻米种植基地就是用这些泉水浇灌生产。

夹沟香稻米种植始于唐代,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米进入宫廷,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的美誉。“夹沟香稻米与普通稻米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色。”五柳村香稻米课题组负责人赵桂祥,抓起一把“香糯一号”告诉记者,从外表上看,它壳红芒长,籽粒饱满,且色泽如玉,做出饭来,米粒柔软,清香浓郁。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的生态却遭到极大破坏,大树被锯断炼铁;小树被砍掉用作大食堂烧饭的柴火;牛羊上山,到处寸草不生,稍遇干旱,泉水断流,香稻米几乎绝迹。1965年和1991年,当时的夹沟区曾两次对龙泉湖进行修整。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历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龙泉湖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走在3米宽的环湖林荫道上,两边一棵棵高约15米的龙尾松,挺拔苍劲;岸边20多公分粗的垂柳,枝条娇媚扶岸;盛开的桂花香气逼人。林道间、绿地上、花丛中到处欢声笑语。

“三十多年来,夹沟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生态林建设,在45度坡上栽植侧柏、黑松等生态林2.8万亩,在山坡种植石榴、板栗、大枣等干鲜果树木80多万棵,森林覆盖率80%以上。”夹沟镇党委书记刘洪说。2004年,五柳村被安徽省政府评选为AAAA级景区,也为香稻米质量提升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2

技术攻关选育高产优质品种

“香稻米的高产与优质是一个矛盾体,培育一个高产优质的香稻米品种,至少要用10年。”赵桂祥说,节约时间的唯一选择就是同时进行尽可能多的品种杂交实验。

记者现场看到,在壮马山东侧的40亩试验田里,种植了香粳、香糯、红香等十多个对比实验品种,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3亩左右。各种香米虽然生长态势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香气逼人。“夹沟香稻米目前的市场价是每公斤20元朝上,依然供不应求。”五柳村党总支书记胡大勇说,这些品种都是村里近十年来,从泰国、日本及国内各地引进的48个香米品种筛选后保留下来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五柳村就在当时地区科委的帮助下成立了香稻米科技组,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当时的科委已人去楼空,但五柳人却坚持一个道理:没有科技就没有香稻米质量的提升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夹沟香稻米亩产不足100公斤,为解决高产与优质这一矛盾,村里的香稻米课题组,最多一年进行了50多组实验。“每组实验要选数十个单株,用镊子轻轻取出花粉,每棵上的雄蕊,必须一个不漏全部完成去雄,然后用塑料袋一一套住、扎实。”赵桂祥说,经过6年的不断试验,五柳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香米新品种“夹香一号”,1996年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之后,五柳村又培育出香粳、香糯、绿香、红香、富硒香等香稻米新品种。其中红香粳填补了当时我国只用红粳而没有红香米的空白。香稻米亩产由过去不足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00公斤左右,彻底解决了优质与高产这一主要矛盾。夹沟香稻米销售到全国27个省市。

“夹沟镇近几年来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稻米及制品检验测试中心联合开发新品种,并对老香糯进行提纯复状,不断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夹沟镇镇长魏连峰说,通过建立“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投资70多万元,成立宿州市夹沟香稻米开发有限公司,购置先进的香米加工设备,保护米质纯度、色泽亮度、味道香度。以五柳、镇头两大基地为依托,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3

靠品牌引领才能香飘全国

虽然眼下并不是收获的季节,可记者看到五柳村“山间田园”香稻米种植基地里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前来下订单的游客络绎不绝。“我要两百斤大米”“我预订50只螃蟹。”来自江苏徐州的很多游客已经开始下起明年的订单。原来从去年开始,“山间田园”香稻米种植基地,投入两万多元,在5亩稻田里进行稻蟹混养获得成功,每亩纯收入近一万元。村两委引导“山间田园”牵头“绿农”“富硒”等4个家庭农场,组团发展稻蟹混养,现在小有规模。

在40亩的稻蟹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周围是80×50厘米的四方形小沟,中间又开了一个同样深度和宽度十字型槽,周边的钢管上,用加厚的黑塑料布,搭建成35厘米高的防逃网。“联合开发稻蟹生产,每亩地成本可降低1500元左右。”村委会主任马前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稻田使用饼肥200公斤,土杂肥2000公斤,人工灭虫成本1000元,防逃设备1200元,每亩投放蟹苗20公斤。而每亩生产的生态米400公斤,每公斤售价70元。每亩螃蟹收入近1万元。去掉成本,每亩稻蟹混养纯收入1.2万元以上,是种植普通香米收入的6倍以上。“这一做法,2018年将在全村家庭农场推广,三年内实现全覆盖。”胡大勇说。

“夹沟香稻米的发展前景虽然不错,但目前在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小视。”宿州市农委主任张金海认为,夹沟香稻米作为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要真正香飘全国,还有一段路要走,政府应当继续强化“品牌农业”经营意识,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促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市、区政府、企业应积极申报争取得到省农业部门特色农产品扶持项目经费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在品牌上做文章,在创名牌上下工夫;尽快建立夹沟香稻米技术标准化生产规程,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尽快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使夹沟香稻米真正成为全国的名牌产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宿州“夹沟香稻”回来了”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1223/5594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