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蟹共生,最大的受益者不在渔,而在稻。“虽然产量有所限制,但整体算盈利反而多了,真正实现了国家提倡的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现在每公顷产水稻10000斤左右,产大米5200斤左右,每市斤市场售价30元,每公顷的大米销售收入在15万元以上,去掉费用盈利可达8万元。”丁春光说。
白城市弘博农场有限公司位于白城市洮河农场,是白城市现代化农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有水稻5000亩,农场的土壤及水质化验结果十分优越。依托省、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连续多年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工程的改良,农场先后开展了围田暂养技术、扣蟹养殖等技术的研究,逐步形成“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的连片稻渔综合种养经营模式。
今年,农场在2450亩稻田里投放了蟹和鲢鱼,在3000亩水田放养了鲤鱼和鲫鱼。工作人员告诉我们,“4月份放入稻田的蟹苗,需要先在稻田边上的环沟里适应生长;而鲢鱼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能作为蟹的食物。鲤鱼和鲫鱼则可以食用草芽净化水质,他们的排泄物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
丁春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技术标准,每公顷稻田里投放蟹苗150斤,按照每斤180元的成本计算,每公顷蟹苗投入资金是2080元,每公顷投放鲢鱼、鲤鱼和鲫鱼2000尾,每公顷投入鱼苗资金600元。从9月下旬开始起捕鱼蟹,每公顷产蟹约250斤,市场售价30元,每公顷稻田蟹收入可达7500元左右,去掉成本的利润是5420元;每公顷产稻田鱼200斤左右,销售收入可达1200元,去掉成本每公顷稻田鱼的利润是600元。这6000元的收入是在没有耽误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增加的额外收入。
“稻田鱼+蟹田稻”,让农场的效益实现了倍增,真正达到了稻渔共生、一水多收、绿色安全的新型种养殖模式。水稻生长期间,稻田上空常常飞来各种水鸟,它们不时地飞下来捕捉稻田里的蟹和鱼,场面十分喜人。通过多年的改良,稻田里还发现了野生小泥鳅和多年不见的青蛙,夜晚常能听到蛙声阵阵。
如今的弘博农场不仅生态效益日渐显著,还积极为周边区域农户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咨询服务,示范带动周边农民2000户以上,提高了整个区域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水平;农场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或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带动相关农(渔)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以上。
据了解,2017年,吉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6万亩。稻田综合种养以稻、蟹、鱼、鸭、小龙虾共生的模式为主,各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积极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目前全省已经有延边、通化、吉林、白城、长春、辽源等九个市(州)开始实施。2018年,吉林将进一步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形成健康与绿色、增收与环保、结构调整与转型、种植业与旅游业等有机结合的新型特色农业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