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种企来了个“投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0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236
内容摘要:  熟悉小麦的读者都知道,烟农19是黄淮麦区的一个传统优势品种,不仅在育成地山东广泛种植,在江苏、安徽等地也颇受农民欢迎。
   熟悉小麦的读者都知道,“烟农19”是黄淮麦区的一个传统优势品种,不仅在育成地山东广泛种植,在江苏安徽等地也颇受农民欢迎。同时,以该品种为亲本,更是衍生出了一系列优良品种。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华成种业,就曾经依靠“烟农19”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得过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不过,受制于企业结构等原因,华成种业的科研经营也曾有过迷茫期。近日,记者跟随国家现代种业基金一同前往华成种业,了解该企业在传统优势与新模式的结合中进行的探索实践。

  从国有资产变成三方持股,所有制变化带来活力提升

  “华成是一家老企业了,我们购买种子看重的就是老品牌。”在华成种业自营的“天益青”品种专卖店,前来预定来年玉米种子的农民纷纷向记者表示。

  的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这家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宿州市种子公司的企业,从身份上赢得了农民的信赖。

  依托政府背景,华成种业在发展前期获得了不小的支持。无论是早年从外省调入优良品种进行推广,还是2007年前后的建制归属、征地建设,背后都有政府力量推动。

  “但是,种企的国有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行政色彩过于浓重,市场思维把握不够,农民的需求是时刻变化的,如果还是抱着铁饭碗不放手,最终会失去农民的认可。”华成种业董事长、总经理刘良柏说。

  2012年,宿州市种子公司申报了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了更好地激发企业科技研发活力,2014年,宿州市国资委同意了公司的改制请求,2016年,改制问题更是被拿到了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讨论。很快,宿州市种子公司便从政府体制内脱离出来,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与全国许多的种子公司改制一样,国有制变成股份制,企业朝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一步。“不过,我们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改制层面。公司提出‘科技兴企’理念和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再到‘造船出海’的目标,想要‘造好船’,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刘良柏表示。

  今年,华成种业迎来了国家现代种业基金和安徽现代农业创投基金的联合资本支持,两只基金分别以34%和18%的比例入股,总占比超过了50%,形成了国有资产、投资基金和自然人三方持股的格局。

  作为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一支具有政府背景、市场化运作的种业基金,现代种业基金的出现为种企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始终坚持助力产业整合,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所需的科研投入。”在今年初的“中国三农发展大会·种业创新论坛”上,现代种业基金总经理刘军表示。

  在刘军看来,注资华成种业,一方面将为企业带来更为充足的发展资金,缓解企业的资产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企业科研迸发新的活力。

  育种选在病害高发区,扎根田间、瞄准市场,好品种不断涌现

  由国家和省级的种业基金组成的投资组,为何能看上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华成种业的天益青科研所,记者找到了答案。

  一栋科研楼,一座厂房,一片50亩的试验地,乍一看,这个科研基地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不过当记者见到科研所负责人,华成种业首席小麦育种家程守忠时,他告诉了记者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我们这片试验地,本身就是小麦赤霉病、根腐病、纹枯病的易发土地,以前农民大田种植的时候经常受灾。”程守忠说。按常理,处于试验中的品种表现不稳定,应该更希望能够有个相对舒适的环境来进行试验,为何华成种业偏偏要将科研基地选在病害高发区?

  “实际上,新品种的研发本来就是为了抗病性,试验更是如此,只有在试验时经受住了病害考验,才能真正检验出品种的抗病性,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时才能获得稳定收益。如果在试验时为了获得好的表现而‘精心栽培’,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农民。”程守忠分析道。

  “育种不怕有病”,正是怀着这种劲头,程守忠和他的五六个助手,从2010年科研所建成起,每天吃住在试验田边,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质抗逆性强的自主小麦品种。

  “华成3366”便是诸多品种中的代表,2014年,该品种在丰产年获得了每亩814.6公斤的产量,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个高产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小麦品种;2016,安徽多地赤霉病较为严重,该品种仍获得了超过650公斤的稳定产量;而在今年受干热风的影响下,亩产更是超过780公斤。

  程守忠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宿州市农科所工作,在他看来,企业搞育种,目标更明确,效率也更高。“过去在科研单位时,没有生产上的压力,品种研发按部就班,工作重点时而转移到了发论文上。现在到企业搞研究,来自生产推广端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需要我们育种人把重心重新放回到市场中来,不断促进品种推陈出新。”程守忠告诉记者。

  “我们企业的育种要想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再到机械化,还需要一些配套条件来实现。”程守忠说。通过长期的科研实践,程守忠和他的团队发现,要想提高育种效率、扩大育种规模,就必须告别人工,选择机械化,但这也给企业科研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程序的精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守忠也希望现代种业基金的介入能够为企业在育种管理机制上的创新起到助推作用。

  规模技术有保障,良种繁育基地高产又增收

  “我们跟华成种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村里把农民的地流转过来,统一给华成用来进行小麦良种繁育,收入由农民和村集体以5∶2的比例分配,村民很是高兴嘞。”在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华成种业繁种基地,村支书周茂丰告诉记者。

  据了解,付湖村跟华成种业的合作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村里总共拿出了2000亩土地作为基地用地,其中五分之一种植的都是“华成3366”。而最让农民满意的,则是制种带来的更高收入。“与周边种植商品粮的农户相比,我们一斤小麦要多卖出0.15元,收入是实打实的。”周茂丰说。

  像付湖村这样的基地,华成种业在宿州市的每个县都建立了2-3个,总共10万亩的繁种面积可以稳定地保障企业各品种的市场供应。而基于规模土地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则是华成种业发展壮大的支撑模式。

  在安徽省,皖垦集团下属的农场,不仅拥有充足的土地面积,相应的种植配套设施也比普通农户的农田更为充分,因此在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上,农场的水平普遍更高。

  位于埇桥区的夹沟农场,自2003年开始便与华成种业展开合作。每年,夹沟农场都会拿出1.1万亩土地中的70%-80%来种植华成种业的品种。“夹沟农场采用大农场套家庭小农场的模式,通过供种、布局、植保、收获、储存的‘五统一’来保证种植质量。”夹沟农场党委书记温广信介绍。华成种业看中的正是夹沟农场出色的田间管理水平,2006年,由华成种业推广的“皖麦52”创下当时安徽省高产纪录,高产田正是位于夹沟农场。

  近几年,夹沟农场又先后成立了农业服务公司,从单一种植开始向产业链延伸,并更新了种子储存方式,实现不落地储藏。同时,夹沟农场还依托农业综合开发系统项目,配套建立了田间地下管网灌溉设施。正是基于这些措施的不断升级,夹沟农场也从仅为华成种业提供新品种展示,升级成为了企业的良种繁育基地。

  “实际上,企业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到规模化的大田生产上来,我们种业基金也希望通过投资,为企业建立更多类似的合作模式提供资金支持。”刘军表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种企来了个“投资人””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1204/557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