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河南正阳花生”奏响产业融合交响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82806
内容摘要:今年,河南省正阳县的172万亩花生又获丰收。正阳是全国粮食百强县,然而秋季粮食生产效益比较差,年年增产,却增收乏力。为改变这
 

 

今年,河南省正阳县的172万亩花生又获丰收。

“正阳是全国粮食百强县,然而秋季粮食生产效益比较差,年年增产,却增收乏力。”为改变这一状况,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介绍,全县在去产能中少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以花生为主导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

地处淮汝之滨的正阳县,拥有233万亩耕地,农业人口人均耕地超过3亩,是河南省人均耕地最多的县。经过近几年的种植结构调整,正阳县成为全国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3万吨,2015年“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到21.56亿元,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农业部、财政部还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民种植见效益,政府积极引导,花生种植成规模。

正阳从清朝就开始种植花生,并沿袭多年“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上世纪正阳花生种植品种以“小白沙”为主,但因为品种老化、抗病能力差,加上人工费增加,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大打折扣。

“正阳花生”如何提质升档,农民如何增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阳县决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以花生生产为主导,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革新生产理念,科学改良品种,推广机械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品牌效应,实现花生生产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正阳县提出了“疾步稳走,抬脚见印”的思路,组织编制了《正阳花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从品种推广、基地建设、产业链条延伸、全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等方面,引导正阳从花生大县走向花生强县。“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到咱们农民种的小花生被这样看得起。”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村民高俊德感叹。

“我们抓好良种良法的配套,先后研究推广了起垄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化学调控、黄曲霉毒素防控等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大幅提高单产的同时,还有效改善了花生的品质。农业部对正阳花生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绿色产品标准。”作为正阳花生种植推广的功臣,正阳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介绍,种出高品质的花生,就不愁农民没效益。

为规范种植,正阳县通过实行“联合体+合作社+社员”的经营模式,全县围绕花生建立各类合作社4035家,以此为依托建立正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精准扶贫协会及19个乡镇分会,年可吸纳1万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参股、种植、养殖。“俺今年种的是高油酸花生,种子品质好、产量高,每亩收入要比以往普通花生高一倍!”王大塘村党支部书记骆松山高兴地介绍。王大塘村是正阳花生产业种植基地,全村订单种植有5000多亩优质花生,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回收销售,农户不仅不用掏一分钱,每亩花生还能多增收。

正阳县柏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磊继去年减少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后,今年又把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整合成万亩绿色种植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小麦和花生良种,建立富硒优质花生种植基地。

看到了种花生的效益,正阳县怀洲家庭农场当家人渠怀洲也调整了种植结构,把流转的1244亩地全部种成了花生。他说:“自从与种子公司合作繁育种植花生以来,比以前种植玉米的收益要高多了。”

品质提升了,农民种花生的效益增加了,种花生的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近六成。正阳花生也形成了规模效益,也有了影响力。今年,由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国特色产业品牌文化建设联盟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对正阳县历时近6个月的考查、论证,最终认定正阳县为“中国花生之都”“中国富硒花生产业化基地县”“中国(国际)花生交易中心”。

跟着市场跑,摸着产业调,形成花生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

如何让花生变成“金豆豆”,正阳县通过补短板增效益,围绕延长花生产业链条和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花生精深加工,让花生从果到皮再到秧都被“吃干榨净”产生效益。

“一棵普通的花生,连秧带果全卖了,也不值啥钱。当把它加工成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炒货、花生蛋白、花生奶、花生壳耐火板、花生秧饲料等之后身价倍增。”正阳县农业局局长闫滋煌介绍,在正阳,花生通过完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演绎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撬动“大市场”的真实故事。

人称“花生红娘”的正阳青年叶柏林,10年前就建起了花生信息网站,通过互联网年销售花生200万公斤。现在,他建有占地5亩的花生精选厂,并注册了“百林”牌商标,客户遍及广东湖南新疆等15个省区的20多个大中城市。像叶柏林一样,正阳县崛起营销大户2000多户,有7000多名花生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个城市。

在正阳县新阮店乡新阮村,村民王军准备把刚精选后的花生米运往正阳利丰粮油贸易公司。这家主营分级精选花生米等业务的花生加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颇有名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花生一收获就可以直接运到加工厂,我们不愁销路,今年我种的18亩花生,预计净赚超过2.6万元。”王军乐了。

正阳花生全身是宝,连过去没人要的花生秧、花生壳也成了养殖户眼中的“抢手货”。仲秋时节,正是花生收获季,正阳县木易奇木公司生产车间内热火朝天。这家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新型环保、防火木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回收加工花生壳10多万吨,年产新型环保防火板材400万张,产品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生产经理刘辉介绍说:“每年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完成订单,平时花生秧壳根本不够用,总是生产一段时间停工一段时间。”

由于正阳良好的发展环境、充足的资源优势,君乐宝乳业正阳公司负责人张广云介绍,君乐宝落户正阳发展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把企业打造成豫南最大的乳业基地,同时利用花生大县的秸秆资源,建成投资10亿元的乐源牧场,利用正阳的花生打造花生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三产”齐开春满园。正阳县依托花生种植的优势资源,成功带动相关养殖和加工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围绕花生精深加工发展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炒货等系列产品加工企业23家,相继引进了维维集团、牧原集团等知名上市企业。

农业联工业,工厂联农田,共享花生产业为农民带来了发展红利。

随着正阳花生种植面积地扩大、经济效益地提高,正阳花生生产的机械化应用程度逐年提升。目前,全县有各类花生机械16.54万台,其中99%的花生生产机械为自主研发。围绕花生种、收、管、加的农机企业38家,先后获得专利109项,有11家企业生产的8类17种花生机械进入河南省农机补贴目录,打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园。

“曾经的正阳县为解决机械化水平低难题,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本土企业与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研发花生机械,推动提升花生机械的技术质量。”正阳县农机局农机管理股股长张国胜介绍,如今,正阳花生机械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远销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新疆、海南等地,拥有花生多功能播种等适合不同需求的花生收获机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正阳花生生产从种植、管理、收获到初加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化链条,花生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一周左右,花生机械保有量、花生机收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6年,正阳成为河南省首批命名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闫滋煌介绍,今年9月12日,全国花生全程机械化推进会在正阳举行,来自农业部农机化司、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及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省份及示范县的220余人参加。

“过去人工收花生,一个人三四天才能收一亩,每年都是收着收着天下雨了,花生没少遗撒。现在用花生收获机,一个小时就能收七八亩,农民购买花生机械的积极性很高,小一点儿的摘果机几乎家家都有。”种了一辈子花生的正阳县傅寨乡农民李大兵说。

在正阳县兰青乡乐源牧业万头奶牛观光牧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奶牛正吃着加工好的花生秧。为延长花生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君乐宝乳业以花生秸秆为原料,将牧场建成了4A级旅游景区。“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增加260个就业岗位,年消化花生秸秆约4万吨,消化青干草及花生加工副产品花生壳8000吨,可带动正阳的种植业、饲料加工、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张广云介绍。

在正阳县产业集聚区,集花生加工、贸易、期货于一体的花生产业园和君乐宝乳制品产业园、正花有机食品产业园等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风生水起。“正阳花生籽小粒饱口感好,蛋白含量丰富,适宜加工花生食品,我们集各类花生食品的研发、加工和转化为一体,5条生产线年加工转化花生5万-8万亩,能吸纳安置劳动力近千人。”投资7亿元、占地200亩的正花食品产业园负责人徐伟介绍。

正阳花生走上了由弱到强的特色之路。数据显示,2017年,全县从事花生产业的从业人员3万多人,花生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超过2.2∶1,规模以上花生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20多亿元。花生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公平分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

“我们用花生这个杠杆撬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产业,依托花生形成了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还要抢抓机遇,把正阳发展成为全国花生产业的领头羊,加快三产融合发展,让正阳花生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刘艳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河南正阳花生”奏响产业融合交响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1127/5572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