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国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一直是短板。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很显然是志在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让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从2002年12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到此次十九大继续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我国对农村的各方面建设丝毫没有松懈。农村建设,“人”是关键,要想让中国农村发生大的变化,除了硬件建设的投入,更重要的还是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而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正是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点,必须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群体的科技化培养。
湖南省这几年立足扶农,为农民群体提供了项目众多的培训,目前全省具有培训资格的机构已达500多家。2016年,长沙市共完成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9980人,培育现代农业领军人才430人,近三年来,已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近3万人,大学生、农民工、转业军人返乡创业蔚然成风。一些近年来转型的农民朋友就通过培训和自主学习,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为个人致富和引领带动乡亲致富提供了宝贵经验。
就在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可以预见,“新型职业农民”这个关键词,必将成为今后的热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逐渐加快,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也越来越精细化,“农民”的涵义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了更多的科技和专业诉求,同时,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差异化”也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多样化、新颖化、精准化。长沙市就根据不同经营主体、不同产业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培育方案。
现代化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个体充分掌握了相应的现代化技能,才能形成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必然是未来的蓝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