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阿尔山市看望棚户区群众,要求阿尔山市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同年5月,阿尔山市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天字号”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借势聚力,吹响了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的号角,把党的温暖和总书记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以增加人民福祉为中心,棚改户安置工作圆满完成。阿尔山市因地制宜编制了《阿尔山市棚户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将征收补偿标准和搬迁奖金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了20%;对低保户、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不足50平方米实施50平方米”的住房保障政策;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方式可自由选择;设定提前搬迁奖励、整体搬迁奖励,鼓励“早搬迁、早选房、多受益”;对无房户采取廉租房政策予以安置,确保居者有其屋;针对特殊人群,及时出台了唯一住房、现状分户的补偿标准,真正照顾到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2014年12月,68岁的退休林业工人刘长荣通过产权调换的方式换得一间50平方米的新楼房。此外,由于他积极配合棚改工作,政府还给予他5万元的现金奖励。在刘长荣的回迁房中,乳白色的墙壁上一尘不染,地板和玻璃被擦得锃亮,一幅巨大的画着习总书记的年画赫然挂在他家客厅墙上。老人说:“咱老百姓的观念就是,谁对我们好,我们就要一辈子记得他。”
林海街道今年78岁的李秀英也是棚改的受益者。在阿尔山市棚改未启动前,一场大火将她的破旧土坯房烧成灰烬,使原本贫困的她雪上加霜。棚改开始后,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政府优先将其回迁到了50平方米的楼房里。
“搬到新楼房后,林海街道办事处主任自掏腰包给我买了一台洗衣机;政府干部捐款为我买了彩电;还有一些党员每年过年都给我送来大米、粮油……”刘秀英将曾经给予她帮助的人名写在一个小本上,时常拿出来翻看。她说:“虽然我现在没有能力回报社会,但不能忘恩。”
刘长荣、李秀英的故事并不是个例。2014年至今,阿尔山市利用现房安置、期房安置、回购市场存量房安置等三种形式,全面盘活房地产市场存量,推进棚改户安置工作。历经三年攻坚克难,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完成房屋征收9688户、62万平方米,筹措回迁安置房源2829户,已回迁安置1857户,圆满完成阿尔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头号民生工程。
以“政策进家、自主征收、多方安置、阳光拆违、产业扶持”为突破,创新棚户区改造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阿尔山市将度假地建设与棚户区改造融合发展,按旅游区标准建设升级老城区,初步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主城区及岭南三镇房屋征收1.02万户。为充分发挥旅游业惠民富民效应,阿尔山市提出全民共建旅游产业。数据显示,全市6.8万人中,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近4万人。
伊尔施街道棚户区改造回迁户陈杰,过去一直住在林区一处不足60平方米的板夹泥土房,夏天雨季满身泥,冬天外出捡柴火,就是她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棚户区改造工作组到她家做工作,她却三番五次地拒绝拆迁,成了棚改钉子户。“过去的居住条件虽然是差了点儿,但靠近林区我们两口人平时打零工、采蘑菇,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一万来块钱,换了环境我们不知道依靠什么生活。”陈杰说出了心里的顾虑。
在伊尔施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陈杰开起小餐馆,紧邻火车站和昊达庄园旅游景区,夏天旅游旺季到来,平均每天都能接待两波客人。今年国庆节黄金周,陈杰家的餐馆生意红红火火,她告诉记者:“我们有了住房,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过得很踏实。”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嘱托,让老百姓不但要住上新房,还要过上好日子。目前来看效果很明显。结合着阿尔山市的旅游产业,适龄的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了相关的就业安置,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收入比较困难的,我们又通过民政低保这样一个方式,让老百姓有了一定的收入。”阿尔山市副市长赵德权说。
按照“全员参与、力量均衡、责任到人”的要求,确保“政策、资金、人力”及时到位。破解棚户区改造难题,就必须确保人力支持。阿尔山市从全市88个单位抽调了700多名干部,组成了179个工作组,建立三级领导包片联系制,深入一线,面对面做群众思想工作。
阿尔山市通过争取,率先实现将回购市场存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源,并积极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将货币补偿比例由30%调整到70%。在资金筹集上,主要采取“五个一块”的筹资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即争取上级补一块、通过银行贷一块、政府出台政策免一块、社会资金投入一块、土地开发运作一块,顺利解决了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