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10月11日,记者走进百色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邦下屯、马隘镇安阳村文涯屯等村屯的蚕桑产业示范园,只见桑园里一棵棵桑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蚕房在山间若隐若现。蚕农们有的正忙着照顾蚕宝宝,有的正忙着给大蚕上簇,有的正忙着采摘蚕茧……一派繁忙丰收景象。
现有桑园面积2.85万亩
“全县现有桑园面积2.85万亩,桑园分布全县12个乡镇,今年1~9月全县养蚕26500张,蚕茧产量1060吨,蚕茧收购均价25元/斤,产值5300万元。其中贫困户种植桑园面积0.65万亩,覆盖贫困户1220户,1~9月贫困户养蚕3900张,蚕茧产量156吨,产值780万元,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6390元。桑农通过养蚕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快步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县农业局局长农全欢告诉记者。
该县种桑养蚕由当年的“小不点”到如今的“摇钱树”,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近几年来,在国家“东桑西移”产业部署转移以及茧价稳定、经济效益高等因素推动下,德保县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县委、县政府也将种桑养蚕产业作为主导扶贫产业,制定桑蚕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激励政策,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把桑蚕扶贫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桑蚕种植形成了以“一区三园”(即德保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区、燕峒那布示范园、马隘排留示范园、足荣陇翁示范园)为主、多点开花为辅的产业格局。
据悉,2017~2018年,该县每年桑园种植目标任务为2万亩,计划到2018年全县桑园面积5万亩,年养蚕5万张以上,年产鲜茧500万公斤,年产值2亿元。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县内投资建设缫丝厂,要求年产白厂丝50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2亿元,年上缴税金1000万元。目前已引进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德保注册成立广西德保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公司已在德保县开展蚕茧收购工作,并安排3名技术人员到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体系,为蚕农提供全方位服务。
出台一整套发展保障措施
近年来,该县坚持将现代桑蚕产业作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全县桑蚕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已经制定完善了桑蚕发展中长期规划,确保到2020年全县种桑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县农业局副局长彭洪波说。
该县出台的主要保障措施有:一是充实桑蚕站人员。2016年县政府增加桑蚕站编制9个,目前桑蚕站编制为12人。二是桑苗补助。桑苗由县财政局统一规划采购,并按实际需求由各乡镇发给种植户。2016年度桑苗采购资金为176万元。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共调运桑苗7330万株,采购资金达879万元。三是蚕房建设补助。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自建蚕房达到核验标准的(1亩桑园配套建设蚕房为10~12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助150元。2016年度经验收新建蚕房,县农业局发放蚕房补助476万元,县扶贫办发放合作社补助84万元。2017年上半年共验收蚕房11.10万平方米,蚕房补助金额达16650多万元。四是非贫困种植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公司连片种植桑园5亩以上,自建标准蚕房的,按照以上同等标准享受各项补助政策。五是实行保护收购政策,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坚持合同收购。六是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大对良种良法的推广,并实施“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推广普及实用技术等。所有这些,为全县桑蚕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对口帮扶帮出脱贫实效
该县利用深圳南山区对口协作帮扶的有利时机,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发展种植业,重点抓好“德保县粤桂柑橘(健茂)生态示范园区”“德保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区”等粤桂扶贫项目。通过抓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建成一批千亩、百亩高效丰产密植桑园,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将德保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区打造出“一区三园”发展模式,即德保粤桂扶贫桑蚕产业示范区和以种植科研融合的马隘排留桑蚕产业园、以种植及小蚕供应结合的燕峒那布桑蚕产业园、以立体种养结合的足荣陇翁桑蚕产业园。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2650万元。德保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区已完成桑苗种植2700亩,粤桂扶贫柑橘示范园项目已完成柑橘种植2000亩。项目可带动10个贫困村,859户贫困户,3191贫困人口脱贫。此外,还通过村村对接、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引智帮扶等举措,充分利用深圳南山区的资金、技术和人员优势加大对口扶贫协作。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及深圳南山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德保考察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良好的帮扶效果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民委、广东省委宣传部先后组织多家媒体深入到德保进行主题采访活动。
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该县大力培植蚕桑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最生动的表现还是在一户户养蚕人家。
“这批大蚕明天就可以上簇了,共12张。按目前的30~32元/斤蚕茧收购价,收入3万元没问题。”10月13日下午3时许,在养蚕大户李海萍的蚕房,她高兴地对记者如是说。
李海萍头脑灵光、敢闯敢干,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曾办幼儿园、种果树、养猪鸡……2006年开始,李海萍和丈夫李廷武到燕峒乡那布村邦下屯承包100多亩土地,建立邦下屯养蚕基地,建有5个占地320平方米的大蚕房,28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1个,种植桑树80多亩。一年养蚕12批,每批10~12张,每批收入约3万元。
“搞一圈下来,还是觉得种桑养蚕来钱快。”李海萍说,她成立了合作社,目前有59户社员,其中15户为贫困户,并辐射带动全县近80户蚕农致富。
为了帮助更多的缺乏养蚕技术的桑农增收,李海萍出场地、小蚕及技术等,桑农负责出力或出桑叶,收益对半分红。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李海萍以80元/天付工钱。今年,李海萍还利用深圳帮扶的150万元资金,捆绑帮扶50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每户每年可分红6500元。
“凡是与我们合作搞种桑养蚕的,我们都负责技术跟踪到底,确保成功。”李廷武说。10月10日深夜,李廷武接到东凌乡蚕农李方上电话称蚕虫生病了,请求帮助。11日凌晨4时,李廷武连夜摸黑驾车前往“诊治”……
由于带富作用大,李海萍先后荣获“百色市第二批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百色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随后,我们来到马隘镇安阳村文涯屯种桑养蚕致富带头人凌安团的蚕房参观。只见占地达800多平方米的蚕房里,一簇簇雪白的蚕茧整齐地挂在竹竿上,5名村妇正在采摘蚕茧。
“养蚕周期短、投入少、销路好、效益高,要尽快脱贫种桑养蚕最划算!”凌安团说。凌安团之前养过猪、羊、鸡、兔、牛,种过果树,但由于缺乏技术等,收益并不高。
“你现种有多少亩桑?养多少张蚕?今年蚕茧行情如何?”记者问。
“种了30亩。养了8批,每批11张蚕;今年蚕茧收购价达到30~32元/斤,这么高的收购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去年收入22万元左右。其实每斤能得20元我就满足了。”凌安团笑着说,“明年我要扩种150亩桑叶,扩建蚕房达到4000多平方米。明年我一个月就顶现在一年的收入,就更爽了!”
家住马隘镇古寿村丁坡屯的杨英生2016年开始种桑60亩,当年秋天就收获两批蚕茧,每批10张,收入近8万元。2017年桑树面积扩大到97亩,截至目前出售蚕茧共7批,产值16万元。并带动周边近60户贫困户发展桑蚕,目前,全村桑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种桑养蚕成为该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利用种桑养蚕产业优惠政策摆脱贫困致富起来的杨英生受党组织的感召,于今年“七一”前夕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桑蚕产业发展天地宽。在德保,像李海萍、凌安团、杨英生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