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秋季仙桃绽放“鱼米之乡”魅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572
内容摘要:良田沃野,河湖密布;富饶肥美,鱼米之乡。这是镶嵌在江汉平原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个美丽的名字仙桃。9月的仙桃田野,稻穗沉

良田沃野,河湖密布;富饶肥美,鱼米之乡。这是镶嵌在江汉平原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个美丽的名字——仙桃。9月的仙桃田野,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预示着丰收的好年景,肥美的鱼儿在水网里穿梭,黄绿的稻子和泛着白光的水面拼出水乡最美的色彩。

“一条鱼”“一袋米”滋养了世世代代仙桃的子民,也勾勒出这座古老又年轻城市的农业底色。在当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鱼米的故事又添新的华彩篇章:特色水产养殖业风生水起,黄鳝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成功攻克鳝鱼种苗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叫响了“中国黄鳝之都”的金字招牌;物以“硒”为贵,依靠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富硒米全产业链条成为富裕农民的“金链条”,富硒豆豉、富硒菜籽油、富硒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深厚悠久的鱼米文化在水乡唱响了改革的新乐曲。

仙桃市委书记胡玖明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认识:要坚持“四两拨千斤”,即把握政府主导、市场引导这两个导向,用好本地资源、外地资源这两种资源,壮大企业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两类主体,发挥市场、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仙桃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特别是当前要主动对接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推进“一产接二连三”,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着力打造仙桃水乡田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版”“真实版”。农业产业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

硒产业打响了特色品牌,稻鳝共作蹚出富民新路子。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供给力。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质效更加突出的特色富民产业,是顺应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路

栗林嘴村是仙桃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地人长寿的奥秘就在于每天吃的大米,硒含量每公斤高达0.25毫克。而这种大米如今已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国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中粮集团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发富硒水稻,推出的“福临门”富硒米每公斤卖30元还供不应求。农民种植富硒水稻每亩收入4000元,是传统水稻的两倍。

江汉平原冲积而成的富硒土壤,是大自然赐予仙桃的宝贵财富。仙桃有540平方公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为了建设成荆楚富硒粮仓,仙桃组建了集富硒产业办、富硒产业开发研究院、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和湖北富硒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四位一体”的湖北硒楼,建成了富硒水稻、富硒油料、富硒大豆、富硒果蔬等富硒农产品基地56万亩,正在积极申报“仙桃富硒大米”“仙桃富硒黄鳝”国家地理商标,中国富硒农都的品牌呼之欲出。

在西流河镇土坑村的洪渊泽水产合作社养殖基地,坐落着世界一流的黄鳝种苗繁育现代化大棚。“种苗供应不足是仙桃人养黄鳝的最大难题,从2010年起合作社开始试验自己繁育种苗,到去年与上海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做到了自己繁育种苗,还实现了一年繁育三次。”合作社理事长童国斌说。

仙桃人成功攻克了鳝鱼种苗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每亩能为鳝农节约养殖成本近万元。随着自繁自养技术的推广,已初步实现黄鳝种苗从“求天下”向“供天下”转变的格局,真正使仙桃的鳝鱼游出中国、游向世界。

今年,洪渊泽水产合作社又新建了180亩“稻鳝共作”示范基地,全程不施农药化肥,只使用有机肥和物理防治,稻米的品质提升了,综合效益也提升了,以前一亩水稻收益近千元,如今鳝鱼和水稻纯收益能达到3500-4000元。

这一模式的示范推广是仙桃农业调结构、增效益的一个生动写照。市委副书记李启斌说,调结构增效益,就是要以市场为取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板块。

在提升粮田综合产出效益方面,仙桃推出了稻鳝、稻虾、稻鳖等新模式,提高单位产出,放大农田产出效益;在特色水产养殖方面,调减四大家鱼养殖比重,推广名特水产养殖品种,每年新增黄鳝、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名特水产面积两万亩以上,水产品增产不增效和丰收不增收的现象正在改变。此外,不断缩减露地大路菜面积,扩大设施蔬菜和精细菜的生产规模,蔬菜基地面积突破了20万亩。

打出特色,叫响品牌,占有市场,才能真正把优势产业做成富民产业。仙桃依靠独特的土壤和水域资源,抓住市场需求,发展名特水产和富硒种植养殖,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品牌培育和打造上下功夫,数倍放大了农民的收益,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的多重目的,也由此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去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3.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2元,增长了7.21%,全市农产品加工值连续6年稳居全省县市第一方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规模、有档次、有气势

主体兴则农业兴,主体富则农民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改革的主导力量,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力量。壮大培强育主体、土地流转育主体、政策扶持育主体,仙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在中华鳖育种行业,仙桃彭场镇的陈静涛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个躬耕于鳖种繁育技术数十年的老农,如今已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从单打独斗、屡战屡败,到研发鳖苗成功、成立合作社,再到如今的宏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过亿元的销售成绩,身兼村支部书记的陈静涛不仅带领本村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每年还带动周边近1000农户3万亩水面从事鱼鳖套养,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增效益近亿元。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阔步向前,根本上要依靠一批像陈静涛一样能力出众的新型农业经营业主。胡玖明高度重视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他说:“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仙桃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牵引作用。要始终保持农业的开放定力,积极推动项目资金、要素保障、服务力量等各类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组织吸引力、富民带动力的标杆型现代市场主体。”

在支持政策上,仙桃使出真招实招,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全力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跨越式发展:对土地流转规模在2000亩以上且流转合同在5年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退出的用地指标,以及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在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全市共发展规模种养大户6400个,家庭农场854家,合作组织1552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7家、家庭农场185家。一批行业优秀“单打冠军”涌现出来:全国最大的黄鳝养殖家庭农场——科旺,全国最大的中华鳖繁育企业——宏旺,全国最大的水产专业合作社——强农,华中最大最先进的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菇珍园……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仙桃农业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在于抓住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这一“牛鼻子”。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链接到全市60%以上的农户,由此带来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扩张,一个以主体引领、网络农民、规模经营、技术集成、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正在仙桃广袤的农村悄然兴起。

接二连三产业融合亮点纷呈

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捷径。推进产业融合,要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同时鼓励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坐落在仙桃沔城镇江北村的茂盛水产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营多年的鱼、虾等水产品加工常年稳定在万吨出口量,产值达1.48亿元以上。“我们与农民合作,按出口标准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管理,把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也带动农民进行规范化、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收益。”公司副总经理姚道彬告诉记者。

在公司今年投资新建的蔬菜加工车间里,记者看到,生产线一端的南瓜、西蓝花等蔬菜,经过一道道自动化流水线,最终成为可直接上锅加工的半成品。

“农业+食品”是仙桃产业融合的一大亮点。仙桃市市长周文霞说,近年来仙桃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与食品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做大加工龙头,铆紧产业链条,增大产品供给,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经营、转化增值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目前,仙桃市发展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45家,上半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1.8亿元,在全省同类县市处于领先水平,带动全市90%的粮食油料、80%的家禽蛋品、60%的水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第一支柱产业。

鸡鸭成群,瓜果飘香,一幅怡人的农家田园风光。徜徉在位于胡场镇潭湖村的阿尔迪有机生态园里,阵阵果香沁人心脾,品品有机枣子、葡萄、西瓜,更是唇齿留香。品种好,口感独特,自然有市场,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生态园的瓜果蔬菜就被抢购一空了。

农庄也给潭湖村的农民带来了好日子。村党支部书记赵邦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没旱灾水灾的年景,村民种地收入有140万元,如今单是土地租金收入就有100多万元,再加上打工、分红收入280万元,比以前增收200多万元。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仙桃近年来精心打造一批农业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新模式、新景点。目前,仙西梦里水乡、京久花世界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开业运营,以排湖中国休闲谷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胡场阿尔迪生态园为代表的田园农业游,以彭场战友巨田为代表的园林观光游,以九合兰园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游的多元业态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

创新机制突破农业发展瓶颈

激活土地要素、破解融资难题是推进农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需要建立科学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支农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农。盘活农村土地,推进集约规模经营,需要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不断向优势高效产业集中

富硒豆豉是仙桃的一大特色农产品,郑场镇的豆豉工艺已经传承500多年。如何将古老的传统美食发扬光大?2014年,湖北硒莱福公司成立,开发出硒莱福系列豆豉产品,将郑场镇的豆豉加工生产推向了发展富硒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之路。郑场镇的11个村5万亩黄豆都成为公司的种植基地,带动了2000多农民就业。

“公司顺利运营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政府给企业的无息贷款大大缓解了运营周转压力。”硒莱福公司CEO袁玮坦言。今年,公司获得了为期一年的政府无息贷款900万元。

袁玮所说的无息贷款即政府的财政调度资金,每年仙桃都会拿出数亿元财政调度资金支持全市经济发展。今年的9亿元财政调度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有近4亿元,很多像硒莱福公司一样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得一年的无息贷款,有效缓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这两年,仙桃开始探索以政府担保撬动社会资本支农投农的新模式。从去年起,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作为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与农商行等3家银行合作,支持有特色的新主体、新业态发展,十倍放大财政资金的支农效应。眼下,仙桃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即将正式成立,将推动这一金融支农模式更好地发展,服务更多农业市场主体。

仙桃的金融支农模式创新还不止于此。整合财政资金,今年共整合农业、水务、国土等部门20多个项目资金4.7亿元,用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等建设,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有新突破,依托合作社联合会平台,与农村商业银行、市财源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43亿元,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仙桃的现代农业实践,无不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基础。去年,仙桃基本完成了全市615个村、4325个小组、20.9万农户、182.8万亩耕地的权证发放工作。这一重大改革举措,让农民彻底吃上了定心丸,也为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2%,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人均纯收入1.8万元。

从金融支农新模式到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都需要以创新思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农村有丰富的资源,农业是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下好这盘“大棋”,需要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在仙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被盘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向特色高效优势产业集中,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不断激发出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秋季仙桃绽放“鱼米之乡”魅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1012/5538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