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农村,感受新农村给农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感受新时期新农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山东农村一场从上到下的“全民运动”。 2011年4月, 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 犹如春风吹过田野,山东农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村都有环卫工:城里工作村里住
“以前在城里工作的村里人,回家最怵头的事就是上厕所。厕所是露天茅坑,苍蝇蚊子满天飞,上个厕所屁股被蚊子叮几个大包。现在他们回来再也不用担心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北村村民李建民提起目前的生活环境,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告诉记者,现在村子干净了,变美了,农家的院子也变亮堂了,家家户户都改成了水冲式无害化厕所,和城市卫生间一样干净、卫生,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愿意回来住了。
走进李建民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水泥地面,干净的厕所,专用的洗澡间,几盆桂花树为院子增添了生机。屋子里窗明几净,窗台摆着两盆花。
“以前我们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水泥路’,穿着水鞋走出村再换上布鞋。”李建民笑了笑,说道,现在不同了,穿着鞋子一直到床边,都不带一点土的。
“老百姓最期盼不再‘踩泥窝’,最期盼用上城里人的厕所,最期盼红白事不大操大办……”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荣青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淄博市临淄区从老百姓最迫切的十个“期盼”入手,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全面推行农村“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所有村设立了绿化管护员、保洁员、建筑垃圾管理员,镇环卫所每月两次进行检查、排名,垃圾日产日清,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农村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在全省大力推广。”山东省住建厅副厅长周善东回忆说,全省上下齐动员, 省、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居“五级联动”。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清理“三大堆”( 垃圾堆、草堆、粪堆),整治废旧坑塘,村村设置垃圾桶、保洁员……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 2013年起,山东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发布,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我们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培训。”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说,各地比着学、较劲干,让人们短时间内看到了乡村文明行动的实际效果,一时间,村庄的变化和美丽成了村民们街头巷尾闲谈的谈资;而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并成为国家检查验收的必要程序。
在山东菏泽鄄城县,垃圾清运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各乡镇的垃圾桶上都装有一个芯片,清运车上则装有读卡器。垃圾桶被清运后,智能化监控平台上就会显示绿色,如果不清运,就显示灰色,保证了垃圾的及时清运。
随着工作的推进,山东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逐步转向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
在昌邑市,“智慧环卫”把城乡生活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城乡生活垃圾经过机械化加工和分类,生产出沼气、有机肥、建筑材料等产品,与传统的垃圾填埋相比,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目前,我们实现了村镇生活垃圾的全覆盖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围村’, 农村环境越来越好,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周善东自豪地告诉记者,2015年9月,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2016年5月,山东又通过中央10部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认定验收,是首批通过验收的4个省市(上海、江苏、山东、四川)之一,提前5年完成国家任务。
红白喜事简办了: 遇事随礼不超50元
“老百姓都说这事办得好。”提起移风易俗改革,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下水河村党支部书记郑传尧无限感慨。2013年之前,村里办丧事都是披麻戴孝、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一场丧事下来,开支都在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五六万元。老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却又不敢说,怕别人说不孝。
现在不同了,村民和村委都签订了《丧事简办协议书》,丧事一律在告别大厅办理,三天丧事改为一天半,取消了幕祭、两边祭、挽联、吹鼓手等繁杂的程序,不管谁家有事,随礼都不超过50元,仅这一项一次就能节省1万元多元。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陈规陋习,在乡村已经“根深蒂固”,从“根”上拔掉这些陋习,是这场变革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是政策行动加宣传教育,同步进行。”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冯建国说,2013年,山东在莱芜市开始试点。到201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 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在全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又是一场从上到下的“全民运动”。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通过宣传车、广播喇叭、进村宣讲等多种方式宣传婚丧嫁娶新政、殡葬改革。农村的大街小巷上,几乎是一夜之间,挂满了“厚养薄葬就是孝,随礼不坐席才是情”“红事白事无小事,政府倡导我赞成”等标语。那些把老规矩当做“传家宝”的老人,也开始“动摇”了……
“每个村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冯建国欣慰地告诉记者,理事会好多是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原来他们最保守,是改革路上的“绊脚石”;现在通过子女们的喜事新办,老人们卸掉了高额彩礼和大摆宴席的“重负”,尝到了改革的“甜头”。这使他们成了“领头羊”,成为了改革的推动者!理事会明确了章程,免费帮助村民全程操办白事,彻底根除了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村保姆”。
为彻底根除群众大操大办的攀比心,山东各地立足当地实际,施行“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统一标准。
一股文明新风在齐鲁大地“开花”。
山东菏泽市的巨野县,以红白理事会为主体,推行“丧事就餐一碗菜”,取消二次装棺。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每人一碗大锅菜,每碗菜5元到8元。这样每例丧事费用降幅在4500至1.5万元。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把移风易俗工作写入《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必须遵守的“小宪法”,村里人结婚,只准许用两辆车迎娶新娘,全村一视同仁,没有例外。
……
据初步统计,目前,山东成立了8.6万个红白理事会,实现村居全覆盖,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每例丧事的费用由原来的1-2万元下降到现在的3000元-5000元。东营市自2016年7月以来由红白理事会办理婚丧14087 例,节省9400余万元。目前,集体婚礼、鲜花祭扫、生态葬等在山东乡村已逐渐成文明新风。
不比家底比“上榜”:人人争先当模范
曲阜市王庄镇李庄村村民赵艳凤和婆婆是村里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在我们村,比的不是家底,而是比谁上了村里的‘善行义举四德榜’。”赵艳凤羞涩地说,2014年,她和婆婆分别被村里评为“好媳妇”“好婆婆”。
走进淄博市双杨镇赵瓦村,映入眼帘的是村里街道两侧墙上的村风村训、家风家训、“四德榜”、二十四孝图。“我们每家每户一本《家风家训》,还定期给我们进行培训。”淄博市双杨镇赵瓦村村民李玉华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她还参加了新生活培训,通过了面点师考试。现在她做的面点有了专业水平,不但赢得了家人的赞誉,还为创业多了一个“砝码”。
山东是孔孟之乡,用传统美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是乡村文明行动的“点睛之笔”。
在山东,每个村都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让每一名村民都不肯落后。如果你总是“掉队”,没关系,政府无偿为村民开办了 “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从家居美化净化、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教育、文化娱乐、身心健康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全面培训和提高。
淄博市皇城镇五路口村50岁的王相臣,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五六岁,笑起来像个孩子似的。他说,这都是因为“八仙戏”。 八仙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成立了庄户剧团,他饰演《八仙庆寿》里的韩湘子并“一举成名”。每次在舞台上他都感觉自己依然年轻,“这样的农村生活比城里人一点也不差。”
为了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美起来,山东连续5年每年省级财政投入7亿多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25亿多元,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建设文体广场、扶持“非遗”传承人、送戏下乡等一系列“大礼包”被送到每一个村庄。在山东农村,活跃着 20万人的群众文化辅导团队、5600家庄户剧团、30余万支业余文体队伍、45万名业余文体工作者。
“目前,全省92 %的村建有文体小广场,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94.8%。”孙守刚表示,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山东乡村文明行动第一个五年工作目标全面完成。2016年全省农村随机调查结果显示,83.4%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乡村文明行动带来的变化;电话调查群众对移风易俗满意率达到94.2%,对村庄环境治理满意度达95%。
“广大农村的自然生态风貌和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志东认为,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构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全面促进了“城乡发展同步、公共资源共享、改革利益共得”规划目标的实现。这场从人居环境到文化美德的“全民运动”,演绎出了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 “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