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单纯靠种水稻致富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少了,不过在崇明新村乡,政府和农户把种水稻这事玩出了新花样:乡里培育了不少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为家庭农场主搭建大米营销平台,在严格规定稻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统一使用“新村香”品牌进行销售,还引导家庭农场主利用互联网销售大米。
近年来,新村乡依托土地流转及家庭农场发展,以培育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建设崇明区优质稻米加工示范基地为抓手,发展“一袋米”产业,让新村大米品牌化、卖出更好价格,用“米袋子”充实百姓“钱袋子”。
积极调优水稻品种,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打造品质米之乡。
怎么种好田:规模化种植
怎样才能种好水稻?这是新村乡不少农户最关心的事。
新村区域总面积3.73万亩,耕地总面积2.25万亩,总人口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83万人,人均承包土地2.2亩。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规模化经营,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是成方连片的土地,新村乡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新村乡党委书记苏卫东告诉记者,新村乡的农村土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长江北支滩涂上经联合围垦建设而成,耕地连片成条,整齐划一,道路渠道规范标准,且近些年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持续改善,具有适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的特定优势。“不过,以前土地都分散在外,因此乡里鼓励引导农民将承包地通过村委会统一流转管理,然后将土地流转给本乡农民。”
新村乡把培育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目前,全乡土地流转率达到90%以上,以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49家,绝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在100亩到200亩之间,经营总面积7004亩。截至2016年底,新村乡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数量占全区的20%。
2014年11月,新村乡新乐村农户李庆忠承包了248亩土地并申报成立家庭农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种植成本在2000元到2100元,其中仅土地流转费就要1200余元,成本不低。不过,农田成方连片后,统一机械化作业、管理,每亩土地管理成本下降不少;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节约了营销成本,因大米口感质量俱佳,销售价格也比常规稻高40%左右。“去年每亩水稻收益比以前能多出500元左右。今年不种二麦改种绿肥后,减少了化肥用量,收益还能提高。”两年下来,李庆忠尝到了甜头,今年他的水稻种植规模已达600亩,家庭农场也转型成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承载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
怎么种好稻:农技来支撑
有了规模,种好水稻还要技术支撑。
“5月中旬,第一次耕田深翻。”“5月31日-6月6日,因机插秧后地块不平,每天采取日灌夜排方式保持秧苗成活。”……在新村乡农技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本本记载着这些内容的小册子。乡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姜皞表示,这是新村所有家庭农场的田间档案,里面是从耕田深翻到水稻成熟的详细记录。“农技服务中心对接农户,落实科技人员对家庭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科技人员基本固定联系4到6户。”
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种植方式有所区别,但是不少家庭农场主面对新形势,仍然套用旧经验,难免“水土不服”。一次,姜皞在新卫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一位施姓农户田里的秧苗枯黄,长势不好。详细询问下,他弄清了原委:原来,以前这位农户一直使用水稻直播技术,直接将种子播于农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秧苗在这个阶段不用施肥;但是他没意识到的是,如今采用的是效率更高的机插秧种植技术,秧苗在此阶段是需要施肥的,否则会影响长势。姜皞当场对农户讲明其中道理,农户连忙追肥,才及时避免了损失。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一些传统的经验失效了,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全程指导,为农户增收护航。”姜皞说,新村乡还加强了对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农业技术培训,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业农民培训”等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种植水平。
记者还了解到,新村乡通过申请、落实国家层面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市级层面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让农户受益;同时,乡农技服务中心正在尝试运用菌种技术修复土壤,减少对土地造成的伤害,改善土壤条件。
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怎么卖好米:提升附加值
“水稻种好了,怎么能卖得好?”这是新村乡党政班子最关心的问题。如今,新村乡正在探索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并利用深加工和更多周边服务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响“新村香”大米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乡产业发展办负责人周超告诉记者,2016年,新村乡引进三四种优质水稻品种进行试种,以绿色食品相关标准狠抓水稻种植、管理全过程,对日晒稻籽、烘干稻籽做好水分管理,统一使用“新村香”大米品牌进行销售。去年秋收至今,全乡销售优质大米1081吨,增收1000万元,且没有发生一件质量举报、退调产品事件。周超说:“结合以往试种经验,今年好中选优,统一采购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种子2.4万斤,种植面积达4348亩。”
在苏卫东看来,有了好品质只是起步,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提升稻米的附加值。“今年,新村乡将启动建设占地6亩的崇明区优质稻米加工示范基地,稻谷在这里恒温冷链储存,并依托农超对接和订单农业,实现全年有新米、月月吃新米。”苏卫东告诉记者,崇明区优质稻米加工示范基地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重点推进的26个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唯一的农业项目,基地建成后将呈现一幅“粮食不落地”的景象:稻谷收割后直接运至基地,经过检验、计量后进入准低温暂存区,然后每月定量碾米销售,一粒米从种子到餐桌,各个环节都经过严格质量管理。
今后,新村乡还将依托该基地建设稻米文化中心,打造集循环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参观、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基地。苏卫东向记者描绘了一张发展“一袋米”产业的蓝图:“崇明拥有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要发挥生态优势,打造崇明农产品品牌。我们希望以后大家不只是说‘五常大米’好,更会夸崇明大米好、‘新村香’大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