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正安县乐俭镇长兴村通组公路正在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上海市2017年对口帮扶项目,涉及新修硬化茶园机耕道3.5公里,新修人行道5公里,援建项目辐射158户,其中贫困人口171人。
“项目实施后收茶青等各个方面都很方便,我们出行也很方便,好处很多。”长兴村村民陈发训告诉记者。
乐俭镇是茶叶专业镇,茶叶种植面积1.5万多亩,全镇4000多户几乎家家种茶。去年以来,上海开始在当地实施标准化茶园配套基础设施援建,已累计投资近400万元,项目涵盖水、电、路等各方面,全力助推当地茶产业发展。
2014年,上海奉贤区安排对口帮扶资金380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1100万元,打造庙坝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示范点,硬化了宅门组到楼房组60多户人家的连户路,新建一个文化广场和村级卫生室,发展精品水果、辣椒、构树各1000亩。
新农村建设不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16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4000余元增加到了8896元。来这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民的生意很是红火。
像庙坝村这样在上海对口帮扶下“旧貌换新颜”的村寨,在黔北大山深处随处可见。
据悉,今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2140万元,占投入年度总资金的31.4%,产业项目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落实扶贫成效。
在帮助遵义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第一硬仗”的同时,上海还为遵义不断注入造血能力,着力在各个领域,培养留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上海和遵义既有红色血缘,又有历史渊源。尤其是2013年中央明确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后,两地心手相连,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山海情谊更加深厚。”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联络组组长李忠兴告诉记者,2016年7月,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来到遵义这块红色土地,从上海市第一批援黔干部手里接过接力棒。
上海援黔干部把西部当故乡、把遵义当家乡。“作为10名来自上海的首批援黔干部之一,我不仅是维系上海杨浦区与遵义道真县两地对口合作,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新时期展现上海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和形象的窗口。”这是道真自治县援黔干部高云翔在日记里写的一句话。
在湄潭县湄江四小,上海回民小学英语教师魏芸指导学校的英语教师第一次用全英语上了完整的英语课,还第一次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帮扶了。半学期,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口语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跟魏芸学了3个月的湄江四小英语教师陈国维道出了许多受援学校老师的心声。
山海牵手,情深义重。上海市8家重点医院与遵义相关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学术讲座、学科建设、便民义诊等活动;遵义市50多所学校与上海市有关学校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上海市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达1.07亿元。
与此同时,遵义市选派30名优秀干部赴上海挂职锻炼,学习“大上海”经验,进一步开阔了遵义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眼界,提升了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援黔干部”。
8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市长应勇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遵义考察,并在遵义举行沪遵扶贫协作第六次联席会议。会上,韩正指出,中央要求上海与贵州遵义开展扶贫协作,既是对上海的信任,更是上海的光荣任务和应尽责任。上海一直以来坚持“两服务”“两统一”,更好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局,服务贵州、遵义的脱贫攻坚任务;所有扶贫协作工作都要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所有扶贫协作项目和资金安排都必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
在“遵义所需、上海所能”的基础上,辩证认识“上海所需、遵义所能”,沪遵两地深化合作、拓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今年4月举办的“黔货出山-遵义绿色农产品上海行”展示展销会上,76家遵义企业把351种特色农产品带到上海,吸引上海市民3万多人参展,现场销售收入397万元,与上海多家企业达成意向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1.68亿元。
四年来,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项目达211个,累计投入资金3.23亿元,覆盖遵义市武陵山、乌蒙山两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9个县(市)的贫困乡镇、贫困村,涉及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劳务协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直接受益农户达7.75万农户、23万贫困人口。
与上海同频共振、密切协作、扎实推进,曾经记录下历史转折奇迹的遵义,也必将见证一个摆脱贫困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