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黑龙江通河:玉米地无影踪,多品种经济作物创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2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788
内容摘要:过去,乘车走过黑龙江省乡间,道路两旁成片的玉米地随时可见。现在,这种情况却有了改变。8月初秋,正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
 过去,乘车走过黑龙江省乡间,道路两旁成片的玉米地随时可见。现在,这种情况却有了改变。

8月初秋,正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果实渐熟、丰收在望的时节,记者时隔多年再次来到通河县采访。

一路上,印象里遍布田野的玉米难觅踪影,一畦畦映着蓝天白云的水稻田、一些不知名的经济作物不时“闯”入眼帘。

“这几年通河县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4/5。”县农业局局长姜贵文指着眼前的庄稼地说。随着国家取消东北玉米临储政策,通河县瞄准市场,按照水田调“优”、旱田种“特”的思路,引导农民调减玉米,调“绿”水稻,调增榛子、辣椒、中药材及杂粮等经济作物,增强有效供给。

富林乡农户郑民尝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他先后种了200多亩榛子,其中一半已经是成林。“种榛子比种粮好处多,省劳力,收入高。”他说,榛子树一亩纯收入上万元,是种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十几倍。

“我们的结构调整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找准市场发力。”通河县委书记刘长河说。

刘长河拿榛子举例说,全国榛子人工栽植面积仅75万亩,缺口大。通河县结合气候、土壤等条件,繁育推广了新榛子品种,全县榛子种植达10万亩,成为富民的立县产业。

由于榛子树第三年才结果,种植前期农民有压力。农技部门进行了榛子套种辣椒、药材、木耳等尝试,榛子没结果前靠其他农作物增收。如今,套种成了通河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

桦树村王龙等3户村民承包数百亩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后,他们把板蓝根、黄芪、吐丝子等药材与榛子套种。虽然前两年榛子树没结果,但套种的药材每亩地仍有纯收入1300多元。

目前,通河县约70%的土地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调优。全县220万亩耕地中,绿色水稻种植已突破100万亩,有机水稻10万亩。过去微不足道的经济作物面积占比增至1/4,玉米面积已不足10万亩。

发生在通河县的变化是黑龙江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缩影。继去年调减近2000万亩玉米后,今年全省按计划再调减1000万亩玉米。

“以前农民常为不知种什么发愁。”通河镇副镇长武继成说,现在不光瞅准了市场种地,还延长了产业链。

在位于通河镇的长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身着白色工装的工人正在生产线操作。油剁红椒酱、山核桃爆辣椒酱、鹿肉山野菜酱等20多种产品源源不断生产着,新研发的榛子产品也将上市。

长福公司总经理林长福说,辣椒虽小但背后连着加工厂,农产品深加工后不仅能卖出去,更卖出好效益。投产仅两年,公司产值超过4000万元,一系列产品走入了大型超市。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黑龙江通河:玉米地无影踪,多品种经济作物创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825/5509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